中咨视界

伍勇旭 朱朦 张继龙 | 我国能源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
发布日期:2019-04-26 信息来源:中咨研究 访问次数: 字号:[ ]

本文聚焦的能源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服务于能源资源的输送和分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保障我国和地区能源供应安全的电网、油气管网、煤运通道等。近年来,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基础设施网络和运营水平逐步完善,能源跨区输送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一、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电网发展现状

电源电网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8年底,我国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19.0亿千瓦,其中,火电11.44亿千瓦、水电3.52亿千瓦、核电4466万千瓦、风电1.84亿千瓦、太阳能发电1.75亿千瓦。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度达到73.3万公里,电网规模居世界首位,形成了覆盖华北、华中、华东、东北、西北、南方六大区域的500千伏交流主网架,其中除华北和华中电网通过晋东南~荆门1000千伏交流联网外,其他区域电网之间均为直流互联。

西电东送能力持续增强。我国电力流向总体呈现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格局,截至2018年底,全国“西电东送”总规模约2.4亿千瓦。其中,华北地区京津冀鲁、华东地区沪苏浙闽、华中地区鄂豫湘赣、南方地区粤桂是主要的受电地区,“三西”地区的煤电、西南地区的水电、“三北”地区的新能源是主要电力来源。

重点输电通道加快推进。“十三五”以来,我国主要输电通道建设步伐加快,12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输电通道以及扎鲁特—青州、酒泉—湖南、准东—安徽等输电通道全部建成,乌东德送电广东广西、青海—河南、张北柔性直流等项目开工建设。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特高压输电通道22条,其中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14条、特高压交流输电通道8条,总输电能力约1.3亿千瓦。特高压输电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了技术装备“走出去”。

(二)油气管网发展现状

油气输送能力稳步提升。受进口油气通道和国内油气田分布影响,我国原油、天然气流向整体呈现西油(气)东送、北油(气)南下的格局,东南沿海地区的部分油气需求通过海上通道供应。“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建成原油管道约3000公里,成品油管道约5000公里,天然气长输管道约5000余公里。截至2017年底,累计建成原油管道约3.0万公里,形成输油能力约6.3亿吨/年;建成成品油管道约2.6万公里,形成输油能力约2.6亿吨/年;建成天然气长输管道约7.4万公里,形成输气能力约3100亿立方米/年。

国内骨干管网不断完善。天然气管网方面,形成了由西气东输、陕京线系统、川气东送等骨干管道,以及相关联络线共同组成的全国性天然气管网,初步实现与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三大主力市场的衔接,其中西气东输一、二线及三线东西段已建成,陕京一、二、三、四线已建成,川气东送管道正在实施增压工程。原油管网方面,主要通过西部管道工程将新疆自产原油和进口原油输送至宁夏等地的炼厂,通过东北管道工程将大庆油田、吉林油田的原油和进口俄罗斯原油送至东北各地炼厂,并通过其他管道工程将海上进口原油就近输送至附近炼厂。

进口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天然气通道方面,西北建成了中亚A、B、C线天然气管道,待中亚D线建成后可实现850亿立方米/年的总输气能力;西南建成了中缅天然气管道,可实现120亿立方米/年的输气能力;东北正在建设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后东北通道的天然气进口能力将达到380亿立方米;此外海上LNG进口通道已实现超过6000万吨的接收能力。原油通道方面,陆上已建成西北、西南、东北三大原油战略通道,累计输油能力7000万吨/年,其中西北中哈原油管道输油能力2000万吨/年,西南中缅原油管道输油能力2000万吨/年,东北中俄原油管道输油能力3000万吨/年,此外海上通道已建成多个原油接卸码头,累计接卸能力超过5亿吨。

(三)煤运通道发展现状

煤炭运输网络逐步优化。我国煤炭运输以铁路为主,以水运、公路为辅,其中水运又分为海运和内河运输,经过多年建设已基本形成以晋陕蒙宁煤炭外运通道为核心,并与东北、西北、中南、华东和西南运输通道共同构成的六大区际铁路运输主干网络。其中,由大秦、朔黄、蒙冀、石太、瓦日、侯月、陇海、宁西等组成的横向铁路,配合公路和沿海运输,形成了供应华东和华南的水陆联运大通道;由京沪、京九、京广、焦柳、包西—西康—襄渝、兰新—兰渝等组成的纵向铁路,配合长江干线、京杭运河,形成了供应沿江地区的水陆联运大通道,这些通道构建了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铁海江联运的煤炭运输格局。

(四)主要问题

01 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缺乏统筹协调

输电通道的规划建设未能充分考虑我国各区域资源条件和中长期电力供需格局变化趋势,未来随着送端电力需求快速增长,部分新建输电通道的利用率可能大幅下降;个别处于前期工作中的电力输送通道,其电力流与我国西电东送的总体格局不符,实施后将导致电力迂回流动;电力流与煤炭等其他能源流向的统筹协调不足,部分区域既是煤炭净调入地区又是电力净调出地区;电力输送通道与配套电源开发时序的统筹协调不足,个别水电外送通道实施进度相对较慢,部分通道建设超前于配套电源建设进度。

02 进口通道规划建设战略预计不足

由于缺少相关扶持政策,在建设油气陆域进口战略通道时,多从项目的经济效益出发,虽然从当前看通道设计规模和路由走向相对合理,但是从长远看设计规模偏小,难以符合国家中长期战略发展需求,一旦错过战略机遇期,再扩大进口战略通道输送能力或者修建通道复线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03 能源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

我国电力和油气体制改革正在持续推进,现阶段电力交易仍存在省间交易壁垒,符合市场供求关系的电力价格和需求侧响应机制尚未建立,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油气行业的管输和销售暂未分开,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和油气市场的多元竞争局面尚需进一步打开,影响了能源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运营效益,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04 部分输送通道缺乏运营经济性

一方面是在考虑西气东输长输管道的管输费后,西气东输管道气与东部沿海地区进口LNG的价格差距较小,内陆天然气在进入东部末端市场后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是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市场爆发式增长,为缓解国内天然气保供压力, 进口LNG规模快速增加,2017年首次超过了进口管道气规模,但由于在高油价期间签署的长期协定原因,进口LNG企业亏损严重。

05 部分输送通道短期利用率不高

“十二五”以来,我国特高压输电通道发展步伐加快,大量特高压交流和直流输电通道相继建成投产,但电力系统尚处于发展过程中,受电网网架结构不完善、电力需求不及预期、电源电网规划建设不同步、市场化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输电通道的能力在短期内未能充分发挥,影响了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降低了电网项目的投资效益。

06 能源基础设施还需配套调峰能力

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通常是实现点对点的资源供应,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调峰能力,在用气高峰时无法合理调配资源,为了保供导致资源过多集中在中心消费市场,资源调配相对被动。此外,电力系统调峰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但调峰等辅助服务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影响市场主体参与辅助服务的积极性。

二、面临的形势和发展原则

(一)面临的形势

01 区域能源供需格局不断发展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资源和消费中心呈逆向分布,能源总体上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流动。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将带动本区域能源消费大幅增长,而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核电、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以及能源消费增速逐步趋缓,本区域的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将有所提升。区域能源供需格局的不断演变,将给我国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带来挑战。

02 能源对外依存度短期内仍将维持较高水平

由于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带动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和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能源自给率持续下降。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未来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还将继续增长,但增速逐步趋缓,在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取得有效进展或者对油气消费进行有效替代前,短期内能源对外依存度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必要持续推动多来源的能源进口战略通道规划建设,提高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03 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为推动能源革命、促进能源转型,我国制定了中长期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目标,持续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主要能源品种中,煤炭、煤电等传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将逐步达到饱和;沿海核电、西南剩余水电、天然气将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手段;风电、太阳能发电随着成本逐步下降也将持续快速发展,并逐步在能源结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未来我国能源基础设施承载的各种能源比重将逐步发生变化,清洁能源比重将持续增加。

04 新时代发展对能源基础设施提出新要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一系列战略推进实施,解决好能源基础设施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提升各区域能源保障能力,切实提高农村地区能源服务水平,促进全国各区域和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成为新时代下能源基础设施发展的新要求。

(二)发展原则

——能源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原则。以推动能源革命为核心任务,统筹电力、油气、煤炭等能源领域,结合我国能源供需格局演变趋势和优化能源结构的发展要求,科学规划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并加强能源各领域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促进能源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能源基础设施智能高效发展原则。加强能源基础设施领域的技术创新,提升能源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构建智能能源网络和管理系统,实现能源资源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优化能源基础设施网络结构,有效提升能源基础设施利用率,并减少能源输送损耗。

——能源基础设施市场化发展原则。持续深化电力和油气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和价格机制,培育能源基础设施运营主体,促进能源基础设施公平开放;统筹考虑中长期能源需求和经济性,利用市场机制引导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现送、受双方互利共赢。

——能源基础设施安全优先原则。以保障我国和区域能源安全为第一要务,以战略眼光谋划进口能源通道和国内资源储备,结合能源需求适度超前建设国内能源基础设施,并提高能源基础设施的运营可靠性,加强能源基础设施配套调峰能力建设,提升重点地区能源应急保障能力。

三、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01 统筹规划全国能源基础设施网络

根据我国产业转型发展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目标,在既有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基础上,统筹规划电力、油气、煤炭等能源全领域基础设施布局,科学安排新建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时序,更好地适应未来能源供需格局演变趋势,提升能源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和运营效益,实现各类能源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加强能源基础设施规划与交通、电信等领域基础设施规划协调衔接,构建全国统一的能源基础设施信息化网络,促进能源资源配置整体最优。

02 构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以战略眼光统筹谋划、提早建设油气进口战略通道,并在进口通道输送能力设计上预留足够裕量,逐步形成完善的东北、西北、西南、海上等多来源的进口通道战略布局。适度超前建设国内能源输送骨干管网,优化区域能源基础设施网络结构,缓解煤炭、电力等能源输送瓶颈,逐步增强能源基础设施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升国内能源资源配置效率和区域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强油气储备设施建设,持续推动电力、天然气等领域调峰能力建设,鼓励发展分散式储能调峰设施,提高区域能源应急保障能力,逐步形成国外资源掌握、进口通道畅通、国内高效配置、应急保障有力的全方位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03 主动适应绿色清洁的发展趋势

为全面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能源革命和促进能源转型,未来能源基础设施发展应主动适应大规模输送清洁能源的要求,新建能源输送通道要向输送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倾斜,既有能源输送通道要逐步提升可再生能源输送比例,同时逐步提高大规模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接入能力。能源基础设施在规划路由、施工建设过程中,要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在输送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损耗,避免对沿途环境造成污染。

04 持续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鼓励能源市场的多元竞争。持续完善能源市场化交易机制,打破跨省跨区能源交易壁垒,促进能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营造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的良好环境,积极引入市场主体参与投资,推动能源输送和销售分离,实现能源公平接入,促进不同运营主体的能源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建立市场化的能源价格体系,实施峰谷能源价格,完善调峰等辅助服务设施的价格疏导机制。

05 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建立统一的能源信息采集和智能调度平台,通过采集能源生产、输送、消费信息,实现各类能源资源统一调度和智能分配,满足不同规模、不同时段、不同价格的多样化能源需求。加强能源基础设施领域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能力,推动智能电网等智能化能源基础设施发展,鼓励分布式能源并网、柔性直流输电、大规模储能等领域技术研发应用。推动能源基础设施领域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如探索利用电价机制引导逐步普及的电动汽车参与电力调峰,培育能源基础设施发展的新动能。

06 提升我国能源普遍服务水平

为解决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未来要结合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区域分布,逐步完善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促进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持续推动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在有条件地区将城市燃气管网有序向周边地区延伸,促进城乡能源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统筹考虑能源基础设施投资的战略性和经济性,有序推进老少边穷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发展,鼓励因地制宜发展微型能源系统,不断提升我国能源普遍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