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议

李 倩 曾建伟 | 法德资源型城市转型给我国的启示
发布日期:2020-08-24 作者:李 倩 曾建伟 信息来源:中咨研究 访问次数: 字号:[ ]

资源型城市转型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在新时代背景下,能否破除制约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成败之关键。法国洛林和德国鲁尔地区是全球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的成功范本,可以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良好的经验和范式。

法德与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差异

转型基础不同

洛林和鲁尔的转型是在本国工业化完成以后开展,已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崛起,市场经济体制相对成熟,有雄厚资本作为支撑,核电替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从而实现了产业转型的自然过渡。我国工业化晚于发达国家,目前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且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转型基础与当时的法国和德国相比较为薄弱。

产业结构不同

洛林地区和鲁尔地区在转型时,资源型产业的比重已经较小,服务业的比重较大,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巨大。但我国资源型城市已形成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服务业发展相当滞后,三产对劳动力的吸纳有限。转型期产业结构的差异,直接造成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无法完全复制洛林地区和鲁尔地区的经验。

转型动力不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左右,随着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兴起、全球钢铁工业格局的改变,以及新科技革命的冲击,洛林和鲁尔地区的传统基础工业受到严重挑战,企业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根据市场需求主动寻求转型,属于需求导向的转型。我国转型初期主要迫于资源枯竭的压力,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观念的增强,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采掘业及相关资源型产业已不再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对现代产业结构所提出的要求,各级政府和企业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属于问题导向的转型。

资源型产业的地位不同

法国和德国对资源型产业的定位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政府需要持续给与企业补贴。中国的资源型产业最初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但逐步发展壮大并盈利,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转型所面临的困难不同

法国和德国从事相关产业的人员比例较少,且只需通过经济补偿解决职工收入来源问题。但中国从事相关产业的人数众多,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不仅是庞大的经济补偿问题,还涉及到乡土情结,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

法德资源型城市转型措施及经验

明确政府职能,以专业机构指导资源型城市分步骤转型

增强政府服务职能。法德并不完全任由市场推动转型,而是通过市场机制和国家调控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转型升级。法德政府主要发挥了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职能,通过制定系统的转型政策、实施积极的就业指导政策、引导发展替代产业再造区域竞争优势。

成立专业机构指导转型。法德通过政府和企业成立专门委员会和其他组织等形式,制定详细目标和转型政策,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区产业优化升级。从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统一目标,减少转型阻力。

政府有步骤谋划转型。法德两国的转型均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达50年的谋划。洛林和鲁尔区的转型经历了以传统产业改造为主线、推进“再工业化”到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再到发展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多元化三个发展阶段。两国的成功经验表明转型不是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而是战略的选择和引导,促使产业结构逐渐从量变到质变,实现优化转型。

有机整合城市优势资源,实现区际联动跨界发展

法国积极融入欧盟一体化进程,将地区的转型放到开放的空间谋划,如1995年欧盟委员会批准洛林和德国一些州合作的5年计划,合作内容包括科技研发、技术转让、发展旅游业、就业培训、人才培养等,通过交通、科技、产业和人才等的互联互通、共享共育,从而不断建立经济贸易关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德国的杜伊斯堡也凭借港口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成为欧洲的物流中心和仓储中心,目前正在谋划融入“一带一路”,得到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响应。

多措并举构筑多元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基于社会稳定升级传统产业。鲁尔区政府分阶段有步骤的关、停、并、转煤钢企业,设置地产基金回购企业闲置土地,给予创造就业岗位的企业财政补助,有效降低转型带来的不稳定风险。对煤钢产业循序渐进升级整合,加强煤炭领域生产和转换工艺的研究,引进钢铁领域先进连续退火炉,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品种。延长产业链条,对钢铁、机械、化工、电厂等行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使其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产品向高附加值发展,促进了航运交通、船舶制造业、建筑业的发展。

基于资源优势发展新兴工业。鲁尔区早前煤钢产业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推动可再生资源利用、废物回收与处理等环保技术及其产业兴起,成为德国的环保技术研究中心,多项先进环保技术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同时还利用杜伊斯堡港口优势,发展了仓储物流等配套产业。通过改善投资环境,选择性引入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企业的落户,带动新兴工业的崛起。

基于历史传承深化文旅产业。鲁尔区利用工业遗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工业旅游产业,目前鲁尔区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化设施资源,拥有两百多个博物馆、一百多个文化中心、一百多个音乐厅、三千五百多个工业保护遗址等,埃森关税同盟矿区入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且诸多博物馆、音乐厅、文化中心及其他休闲娱乐设施直接由原来废弃的厂房、储气罐等改造而成。巴黎利用废弃的火车站建造全欧最大的孵化器,保留外形,保留文化的符号,不仅用作产业企业孵化培育,同时用作旅游参观,做到了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协调、共生。

基于孵化平台培育新业态、新企业。法国和德国在转型中都注重充分发挥孵化器的作用,通过孵化器培育引导新业态的成长和壮大。法国最大的孵化器Station F科技孵化器自2017年正式运营以来,已入驻2000家初创企业,30多家风投公司以及诸如Facebook、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企业。巨头企业通过设立基金项目,吸引初创公司入驻,再在其中选择潜力较好的企业进一步孵化甚至并购。该模式极大的利用了各界资源,激发了法国科技创新和创业的热情。鲁尔区建立了科学技术革新信息中心,联合区内十余所高等院校和众多科研机构,为企业技术革新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咨询,建立各类科技园区作为科研转化的孵化器,为科技研发提供平台,为成果转化提供试验田。

基于艺术、科技深度挖掘资源利用价值。法国最大的孵化器Station F科技孵化器由艺术家设计融入了大量的艺术和科技的元素,用艺术和科技激发传统活力,体现了法国的民族特色。鲁尔地区将储气罐改造为现代化的会议中心和潜水池等,还可游览观光,让原本关闭的矿区重新充满人气。

以教育为抓手,构建人力资本支撑体系

加强教育设施建设。鲁尔过去没有大学,30万煤矿工人中大学生寥寥无几。转型过程中考虑失业劳工问题,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1962年德国联邦政府在鲁尔区设立波鸿鲁尔大学,此后陆续建设了多特蒙德理工大学、埃森大学、杜伊斯堡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通过办学校、培训机构和技术创新基地,对失业劳工进行再就业教育和指导,提高劳工的就业能力,培养转型所需大量人才。截止2018年底,鲁尔区拥有30万大学生。经50多年鲁尔区人口实现了从矿井到大学的“置换”转型。

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学校或职业教育机构培育实践型人才。法国在转型过程中,为了满足对技能劳动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大型企业在自己工厂内创办生产学校即为校企合作的雏形。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法国校企合作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深化,如在董事会设置企业代表,在培训机构的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包括培训机构的发展方向、培训专业设置、培训课程设置、培训教材编写和培训课程教授内容等,都充分听取企业主、企业工会代表、部门负责人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或者是与企业有关人士共同制订。到21世纪初期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运作方式,也成为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的特色和经验之一。

挖掘矿工再就业潜力。鲁尔区的一部分下岗矿工依托改造后的博物馆、展览馆,成为科普讲解员或者导游,不仅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更保留了职工的工作情怀,提升了职工居民再就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部分从事教育工作,成为实验室指导员,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促进企业和学校的有效结合。

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启示

借政府之力,改善转型软环境

包括三个方面:(1)简政放权。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资源型城市政府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把市场的交给市场,增强政府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能力,为地方新动能的培育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支撑。(2)战略规划。我国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政府应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和发展形势,制定好中长期的转型规划,并将转型任务分解到年度和下一级行政区域,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完成。(3)专业指导。我国从国家到地方均成立了转型办公室,下一步可以考虑纳入企业人员,让企业或企业的代表充分参与到转型决策中,不仅有利于制定操作性强可落地的政策文件,更有利于调动转型的主体力量,减轻政府转型压力。

借区域之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也应该放到区域甚至全球的范围内。在国内,加强资源型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全球,加强与国际城市的友好共建。将不同城市的优势资源有机整合,强化相关产业间的联动发展,把市场需求度高、发展潜力强、带动能力突出的产业作为后期发展的主导产业,对当前产业进行网络化构建,形成产业关联网。通过与其他城市和地区共享资源、共谋举措、共商合作,以互动式发展方式提升城市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

借平台之力,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国也有不少孵化器,在城市培育新动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源型城市更加应该将孵化器作为转型的推手,通过选择有潜力的项目,跟进辅导项目开创者,在行政、融资和管理方面提供辅导,促进项目和企业的成型、成长、成熟。比如充分利用欧创慧(OuiCrea)与法国Station F科技孵化器的合作伙伴关系,加速和拓广中法跨境孵化项目。复制和推广欧创慧孵化模式,让跨境孵化企业和项目在各个符合条件的资源型城市落地生根。

借人才之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大量的人才,人力资本是资源型城市发展永恒的动力,因此应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资源城市长期战略规划的重点,注重人力资本投资与产业转型相结合,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储备。还要深度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走出一条高校服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借艺术科技之力,为城市注入新活力

借艺术和科技的魔力将旧的设施、装备装扮成新符号、新创意,如巴黎利用废弃的火车站建全欧最大的孵化器,保留外形,保留文化的符号,在内部进行创新,做到了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协调、共生。我国资源型城市有丰富的历史与传统及大量可重新利用的废弃资源,但大多没有被充分利用,需要进一步打开思维、打破传统,充分挖掘废弃资源的利用价值,以现代化的艺术和科技丰富其内涵,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可以此为借鉴,通过新思路和旧资源融合发展,创新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既保留历史传承,又激发城市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