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议

反驳五大误解 中国经济仍在崛起
发布日期:2024-04-18 信息来源:中咨智库 访问次数: 字号:[ ]

摘要

SUMMARY


4月2日,《外交事务》发布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R. LARDY)撰写的《中国仍在崛起——不要低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评论文章,表示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增长有所放缓,但未来几年中国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是美国的两倍,并警示美政府不要低估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高估与亚洲伙伴保持深化经济和安全关系的能力。

文章通过一系列数据一一反驳了当前对中国经济潜力的五大误解。一是针对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规模趋同的进展已经停滞不前的误解,文章表示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低于美国且中美利率差距的扩大扭转了大量外国资本流入中国的局面,但随着美元利率上升,中国以美元计算的名义GDP几乎肯定会在今年恢复与美国的趋同,并可能在大约十年内超过美国。二是针对中国的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费者信心疲软的误解,文章表示2023年,中国实际人均收入增长6%,人均消费增长9%。消费增长超过收入增长。三是针对物价通缩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使中国走上衰退的道路的误解,文章表示核心消费者价格实际上涨0.7%,且企业加大了借贷力度,制造业、采矿业、公用事业和服务业的投资有所增加,经济衰退并未出现。四是针对房地产投资崩溃的可能性的误解,文章认为政府政策鼓励银行专门向即将完工的住房项目提供贷款成效显著,2023年竣工面积扩大至78亿平方英尺。五是针对中国企业家把资产转移到国外的误解,文章指出如果排除房地产,2023年私人投资增长近 10%,并且仍有3000多万私营公司留下来并继续投资。


二十多年来,中国惊人的经济表现给世界大部分地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自2019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许多观察家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已经达到顶峰。美国总统拜登在3月份的国情咨文中说:“多年来,我听到我的许多共和党和民主党朋友说,中国正在崛起,而美国正在落后。他们把它弄倒了。”

那些怀疑中国崛起能够继续下去的人指出,中国正面临家庭支出疲软、私人投资下降以及通货紧缩。他们认为,中国可能会很快进入长期衰退,甚至可能面临“失去的十年”。

但这种轻蔑态度低估了中国经济的弹性。中国面临着几个不利因素,包括房地产市场低迷、美国对其获得某些先进技术施加的限制以及劳动年龄人口的萎缩。但中国在1970年代末开始走上经济改革之路时,克服了更大的挑战。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增长有所放缓,但未来几年中国增长速度可能会是美国的两倍。

一些误解加剧了对中国经济潜力的悲观情绪。以人们普遍存在的误解为例,即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规模趋同的进展已经停滞不前。诚然,从2021年到2023年,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重从76%下降到67%。然而,到2023年,中国的GDP比2019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前夕增长了20%,而美国仅增长了8%。

这种明显的悖论可以用两个因素来解释。首先,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低于美国。去年,中国名义GDP增长4.6%,低于GDP实际增长的5.2%。相比之下,由于高通胀,美国2023年名义GDP增长了6.3%,而实际GDP仅增长了2.5%。

此外,美联储自 2022 年 3 月以来已将利率上调了 5 个百分点以上,从 0.25% 上调至 5.5%,使美元计价资产对全球投资者更具吸引力,并提振了美元相对于替代货币的价值。与此同时,中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从3.70%下调至3.45%。中美利率差距的扩大扭转了大量外国资本流入中国的局面,最终使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了10%。以贬值汇率将较小的名义GDP换算成美元,导致中国GDP相对于美国GDP的美元价值下降。

但这两个因素很可能是暂时的。相对于中国的利率,美国的利率正在下降,这降低了投资者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计价资产的动力。结果,人民币的贬值已经开始逆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今年中国物价将回升,这将提振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GDP。以美元计算的名义GDP几乎肯定会在今年恢复与美国的趋同,并可能在大约十年内超过美国。

第二个误解是,中国的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费者信心疲软。去年,中国实际人均收入增长了6%,是2022年增长率的两倍多,人均消费增长了9%。如果消费者信心疲软,家庭将减少消费,转而增加储蓄。但中国家庭去年的表现恰恰相反:消费增长超过收入增长,这只有在家庭减少收入中用于储蓄的份额才有可能。

第三个误解是,物价通缩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使中国走上衰退的道路。是的,去年消费者价格仅上涨了0.2%,这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即家庭会因预期价格会更低而减少消费,从而减少需求并减缓增长。这并没有发生,因为核心消费者价格(即除食品和能源外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实际上涨0.7%。

2023年,用于生产其他商品的工具和原材料的价格确实有所下降,反映出全球能源和其他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下跌,以及中国对某些工业品的需求相对疲软,这可能会削弱企业投资扩大生产能力的动力。他们认为,公司不会向企业注入资金,而是利用利润下降来偿还债务。但在这里,情况也恰恰相反:中国企业加大了借贷力度,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占GDP的比重。制造业、采矿业、公用事业和服务业的投资有所增加。经济衰退并未出现。

另一个误解是房地产投资崩溃的可能性。这些担忧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它们得到了新屋开工数据的支持,即已开工建设的新建筑数量,2023年是2021年的一半。但人们必须看看背景。在同一两年期间,房地产投资仅下降了20%,因为开发商将此类支出的更大份额分配给完成他们早些年开始的住房项目。2023年竣工面积扩大至78亿平方英尺,首次超过房屋开工量。政府政策鼓励银行专门向即将完工的住房项目提供贷款,这很有帮助;全面放宽对房地产开发商银行贷款的限制将加剧房地产过剩。

最后,还有一种误解,认为中国企业家把资产转移到国外。从1978年经济改革开始到2010年代中期,中国的私人投资增长速度快于国有企业投资。到2014年,私人投资占所有投资的近60%,而1978年这一比例几乎为零。由于私人投资通常比国有企业更具生产率,其在总投资中所占份额的扩大对中国这一时期的快速增长至关重要。而到2023年,私人投资仅占总投资的50%。但在这里,悲观情绪再次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首先,2014年后私人投资占总投资份额的几乎所有下降都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整造成的,房地产市场由私人公司主导。如果排除房地产,2023 年私人投资增长了近 10%。此外,仍有3000多万私营公司留下来并继续投资。2023年未被正式归类为公司的家族企业数量增加了2300万家,达到1.24亿家企业,从业人员约3亿人。

前方的真正挑战

尽管中国受到许多问题的困扰,但夸大这些问题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对美国来说尤其如此。中国可能会继续贡献世界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时增加其经济足迹,特别是在亚洲。如果美国政策制定者低估了这一点,他们可能会高估自己与亚洲伙伴保持深化经济和安全关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