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韩菲子 | 推进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思路研究
发布日期:2024-05-15 信息来源:中咨研究 访问次数: 字号:[ ]

推进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思路研究

韩菲子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出背景和发展特征等,并分析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如何从内外部保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备持续创新能力,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涵义和特征

中小企业是我国企业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创新之泉充分涌流的企业群体,是新时期我国实现科技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优质中小企业具有在产品、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创新能力强、专注细分市场、成长性好等特征。其中“专精特新”作为优质中小企业中具有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指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特征。这些企业往往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对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专”:专业化,主营业务专注专业。具备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其产品和服务在产业链某个环节中处于优势地位,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优质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

“精”:精细化,经营管理精细高效。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建立了精细高效的制度、流程和体系,实现了生产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细化,其产品或服务品质精良。

“特”:特色化,产品或服务独具特色。企业针对特定市场或者特定消费群体,利用特色资源、传统技艺、地域文化或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进行研制生产或者提供独具特色的产品或服务。

“新”:新颖化,创新能力成果显著。企业产品或服务属于新经济、新产业领域或新技术、新工艺、新创意、新模式等方面创新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应用前景广阔,具备较高技术含量或附加值。

(二)“专精特新”提出与工作体系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2009—2017年)

2009年12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2011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

国务院于2012年4月,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小型微型企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明确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发展方向。

2013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6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把“专精特新”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单项冠军”等。

第二阶段(2018—2020)

2018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企业函[2018]318号)。2019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专精特新”首次进入中央政策文件。

第三阶段(2021—至今)

自2021年后,“专精特新”频繁出现在中央层面的有关会议或文件中。202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1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上提出,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2022-2024年,“专精特新”一词,连续三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截至2023年底[1],我国已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1.5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占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比重由2019年0.1%显著提升至2022年2%。

从地区看[2],专精特新“小巨人”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等产业基础好的地区,分布于国内共300座城市。12座城市拥有超过两百家的“小巨人”企业,分别是北京、深圳、上海、苏州、宁波、杭州、重庆、武汉、成都、天津、广州、南京(见图1)。基本积聚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等主要城市群区域。由此可见,在经济发达、资源丰厚、区位优越的高能级城市更容易培育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

图1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前12强城市分布(单位:家)

从行业来看[2],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在制造业、科技创新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前10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见图2)。

图2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前10行业分布(单位:家)

二、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正逐渐成为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和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主体。

(一)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可以提升我国产业韧性

中小企业作为制造业产业链中的重要参与者,对市场需求反应灵敏。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市场主体达1.7亿户[4],其中中小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5]。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是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体量”可以释放“大能量”,创造“大价值”。面对风浪时,具有“船小好调头”优势,可以更好地调整。“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充满生机与活力,我国经济就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抗御经济运行风险,提高产业竞争能力、锻造制造业韧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筑牢经济增长基础的关键之举,也是广大中小企业应走之路。

(二)“专精特新”初衷是为攻克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

中国产业发展中存在“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尤其在芯片、发动机等领域,存在短板,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培育初衷是为攻克中国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据工信部2023年6月公布的数据,超40%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集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超60%深耕工业基础领域,超90%是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配套供应商。

(三)中小企业只有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才更有竞争力

中小企业只有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厚植研发实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截至2022年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达到28%,平均研发强度达到6.3%,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研发强度的4.5倍,企业平均授权发明专利数超过17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容易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截至2023年11月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A股上市企业总数的32.9%;2023年1月至11月新上市的企业中超过70%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四)培育和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是新质生产力重要“抓手”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质态。当前,多地发力布局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成为新质生产力重要“抓手”和“阵地”之一。“新质生产力”“专精特新”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强质量支撑”等定调相符,反映中国顶层规划更加注重产业发展质量。

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去杠杆、去产能等因素的影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加大,面临如下几个问题:

(一)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显著

融资难、融资贵是中小企业发展中最为显著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其专精特新发展的步伐。当前,经过多轮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改革,虽然不少金融机构都向中小企业伸出了“橄榄枝”,但是,一方面,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认为融资给中小企业风险较大,因此中小企业难以筹集到大量所需资金,并且筹资利息高;另一方面,直接融资金融体系尚未发展健全,中小企业难以融资进行持续性创新研发,中小企业发展存在阻碍。因此,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仍然主要依靠利息高、风险大的民间借贷来实现融资,产品成本日益增长,融资渠道过少,获取信息资源少,人脉少等问题有待解决。

(二)引进、留住和培育人才难度大

人才是企业之本,如何创造条件助力中小企业提高人才集聚和利用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创新创造能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中小企业规模小,招聘渠道狭窄,技术型、专家型、管理型、综合性等人才稀缺,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匹配性差的问题,加之人才待遇缺乏吸引力,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同时如何留住和培育人才,也是当前一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要迫在眉睫解决的问题。

(三)科技创新资源有限、存在信息茧房

企业对于创新研发投入的重视度不够是创新难以推进的一大因素。很多中小企业已经成立或正在探讨成立专业研发、设计部门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开发新品和优化工艺。但由于企业急于发展,更重视销售拓展市场环节,以及只关注自己一亩三分地内的事,存在信息茧房,对于其他领域的创新技术和创新资源信息不敏感或者接触不到更多的创新资源,导致创新难以持续推进。由于创新产品的开发成本较高,且新产品、新技术周期较长,实现自动化、规模化需要较长时间,企业在分配内部资源时不能保障创新持续性投入。

(四)行业渠道狭窄,产业链上下游受限

大企业作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在行业内具有带动作用,同时信息和资源的聚集、调动能力更强,也更有影响力,新研发产品更容易在市场上得到认可。而中小企业在行业内地位不高,一些自研的创新产品不容易得到重视和推广。

此外,当前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安全存在着危机,部分高端设备、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无法引进,导致企业技术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很多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设备设施较为落后,因此往往无法完成高科技产品的研发。

四、我国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思路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6]。优质中小企业是指在产品、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创新能力强、专注细分市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组成。创新型中小企业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是优质中小企业的基础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十四五”时期,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目标是100万家左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目标是10万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目标是1万家左右。

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者相互衔接、梯次化发展,既有利于不同层次的企业看清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也有助于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高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初创中小企业能够沿着这样一个梯度去发展,脚踏实地、聚焦主业、砥砺奋进、开拓创新,经过若干年的持续培育,这些优质中小企业里能够有一大批企业成长为国内国际知名企业,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达城市打造中小企业创新梯队“雁阵式”发展格局

目前全国,以北京、上海、广州等为代表的城市纷纷制定“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政策,围绕创新型企业从注册落地到上市融资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北京市经开区实施“创新企业倍增计划”,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北京市经开区结合自身实际及工信部对于中小企业培育精神,目前形成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等创新梯队“雁阵式”发展格局。

在2020前后,北京市经开区曾提出一套颇为形象的创新企业发展路径,即打造“金种子—展翼—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独角兽”创新企业梯队,形成具有经开区特色的创新“雁阵”体系(见表1)。

表1 不同成长期企业的特征

五、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笔者认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壮大需要两方面共同发力:一是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切实关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现实困难,强化要素供给;二是需要企业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和善于在技术领域“冲锋陷阵”,夯实核心竞争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持续构建立体高效、多元互补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财税政策方面,近年来财政奖补力度持续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可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多。“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支持“小巨人”企业。2019-2022年,全国公共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管理支出由1878亿元提升至2887亿元。2023年,“专精特新”研发费加计扣除比例升至100%、设备投资扣除所得税延期至2027年底。部分地区立足“专精特新”产业发展需要和规范自身管理的需求,搭建普惠性政策为主、专项性政策为支撑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例如,北京市曾以“集采降价和财政补贴”的方式,为超1000家中小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近3000万元。

地方政府组建不同产业链的专精特新专班,全面做好产业政策研究、产业生态打造、服务配套完善等系统服务,搭建政企沟通快速通道,推进重点企业走访、政企对接,高效协调解决企业诉求。

(二)加大全方位、立体化融资支持

融资政策方面,“专精特新”企业要作为金融政策的重点支持对象。积极引导金融支持向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倾斜,使之更容易获得银行信贷,同时利率或更优惠、额外享受贴息等。继续利用好北京证券交易所等平台,畅通“专精特新”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精准匹配全产业链、各细分领域、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加快推动构建覆盖种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基金投资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符合“专精特新”产业布局和战略定位的领域,以风投思维培育创业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和成熟。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投早、投小、投科技作用,为早期创新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三)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加强产业对接,推动央企国企、大型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在产研合作、产销合作、产融合作领域更高效便利地对接,合力解决产业发展共性问题,促进集群间创新能力共享、成果转化和品牌协同。

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中,要以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七条链”为重点,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引导大中小企业完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利益共享机制,营造“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的发展局面。按产业链组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大企业对接,助力融入大企业产业链;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品牌、设计研发能力、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大企业配套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和样机研发;推动大企业帮助配套中小企业改进提升工艺流程、质量管理、产品可靠性等水平;依托大企业打造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出海。

(四)强化人才赋能

建立“专精特新”企业高层次人才库,积极开展“专精特新”企业聚才项目征集工作,免费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企业信息化、政策解读、投融资与资本运作等专题培训,培养一批优秀“专精特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推动企业综合素质提质升级。

(五)聚焦创新资源对接,加大成果转化落地

指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协同推进科学技术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搭建科创资源对接平台,促进供需信息汇集与对接、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六)激发企业主观能动性,夯实核心竞争力

大力宣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产品、发展中的先进典型,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和荣誉感,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支持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聚焦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为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企业应加快推进“互联网+”向“智能+”转型升级。发展适合中小企业智能制造需求的产品、解决方案和工具包,完善中小企业智能制造支撑服务体系。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推动低成本、模块化的智能制造设备和数字经济在中小企业部署应用。

六、结语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专精特新”是各类中小创新主体的发展方向,是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的重要动力。中小企业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工信部.如何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7.

[2]沙利文.2023年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系列白皮书[R/OL].头豹研究院,2024.

https://www.sohu.com/a/726269756_121785059.

[3]丁子军,郑慧彬,戴靓,刘承良.中国专精特新企业的时空格局与区位因素[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4.40(1),60-68.

[4]徐建华.我国市场主体达1.7亿户[N].中国质量报,2023-02-16.

[5]工业和信息化部.我国中小微企业已超5200万户[EB/OL].中国政府网,2023-06-20.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306/content_6887257.htm

[6]工业和信息化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EB/OL].中国政府网,2022-06-02.

http://www.gov.cn/zhengceku/2022/06/02/content_5693548.htm.

注:原文载自《中国工程咨询》2024年第5期,本次发表有较大改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