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祖国行
“大美祖国行”征文选登(十七)——长江流域供暖之盼——亟待升温的民生刚需
| |||||
| |||||
长江流域湿冷话题每年冬天都会登上各大媒体热搜榜,2月8日,沿江多地打破当月最低气温纪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折射出暖气供需矛盾尖锐突出。中咨公司研究认为,长江流域冬季湿冷,体感温度显著偏低,在供暖缺失的现状下,居民生活质量受到影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结合当前经济基础、供暖需求、能源结构、供暖技术等方面,积极鼓励地方政府与社会力量开展深度合作,因地制宜优化供暖布局,开发清洁能源践行绿色供暖,在城市新区建设和老区改造中合理规划供暖设施,逐步提升长江流域居民寒冬生活的舒适感。 一、长江流域冬季供暖亟待“破冰” (一)长江流域冬季“冻”感十足。近年来,长江流域冬季气温偏低现象较为常见,常处于-5℃~6℃,叠加南方雨水偏多、湿度大,有时虽然气温为0℃左右,实际上远比北方-5℃甚至-10℃都要难以忍受。南京、合肥、武汉、上海、杭州等地全年日平均气温低于8℃的天数超过90天,最冷月平均温度不足5℃,相对湿度均超过75%。其中合肥2024年1月平均低温为-1℃,极端低温仅为-8℃,全年日最低温低于0℃约为50天。2025年2月8日,合肥-9.8℃、南京-7.5℃、杭州-4.6℃,均大幅刷新今冬最低气温纪录,上海徐家汇-4.2℃创下了近35年来2月最低气温,浙江临平、安徽九华山、江苏苏州和淮安还打破了2月最低气温纪录。 (二)供暖缺位致使生活“降温”。一方面,湿冷环境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在湿冷环境下,人体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受到抑制,从而削弱了气道防御能力,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弱者患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概率更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中国气象数据网显示,在体感寒冷的情况下,呼吸道疾病发病风险较舒适情况下增加30%。另一方面,居民生活质量受损。在寒冷的冬季,温暖的室内环境有助于人们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例如,江苏北部的徐州,冬季平均气温与山东济南相似,但徐州居民却无法享受集中供暖服务,导致冬季生活质量不高。 (三)家庭自主分散式采暖弊端凸显。南方地区集中供暖设施建设滞后,居民主要依靠空调、电暖气等分散式取暖方式,不仅能耗高、效率低,而且安全隐患和健康隐患突出。一是安全风险。长江流域家庭常见的电暖器、小太阳等取暖设备,因使用不当引发火灾的情况时有发生。据消防部门统计,冬季火灾中因取暖设备引发的占比达到30%。此外,使用燃气壁挂炉取暖时,如果通风不畅,还存在一氧化碳中毒风险。二是健康隐患。长期使用电取暖设备、空调取暖时,空气中水分蒸发和扬起灰尘,降低室内空气质量,可能诱发呼吸道疾病。如长时间使用空调制热取暖,会出现头晕脑胀等“空调病”症状,对老人和患有高血压等疾病的人群健康影响更大。三是能源浪费。电暖器、空调等取暖设备能耗高,以电暖器为例,其功率通常在1500~3000瓦,若每天使用8小时,一个月(按30天计算)耗电量可达360~720度,相比集中供暖能源消耗大幅增加。而且,多数电暖器依赖火电,间接增加碳排放。 二、供暖线“南移”至长江流域已具备条件 (一)经济基础较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流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23年GDP总量超过58万亿元,预计2024年将超过60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46%。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过8000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7%,湖北省和四川省增长率甚至超过10%,有足够资金投入到供暖基础设施建设中。同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万元,较十年前增长了142%,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9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居民对改善冬季生活环境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增强,为供暖线“南移”提供了经济可行性。 (二)供暖需求旺盛。当前我国长江流域人口约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43%,人口基数大,冬季采暖需求旺盛。同时,受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长江流域极端天气频发,冬季频繁的强寒潮导致持续低温出现,如2023年12月22日,武汉气温低至-7.4℃,成为1961年以来武汉最冷的“冬至日”,加上供暖设施的缺乏,冬季室内热环境进一步恶化,居民提升冬季室内舒适度的意愿十分强烈,《人民日报》曾发起的网络调查显示,有83%的居民支持南方供暖。 (三)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占比逐渐提高。2023年,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4%,较2013年提高10.9个百分点,装机容量达到17亿千瓦,占发电装机总量的58.2%,清洁能源发电量约3.8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9.7%,比2013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左右。十年来,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我国能源含“绿”量不断提升。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在长江流域的开发利用也逐步推进。例如,江苏绿色用能占比十年间从11.5%提升至23.2%;2023年上海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396万千瓦,同比增长31.1%,其中,光伏装机同比增长48.2%,可为周边区域提供高效环保的供暖服务。清洁能源的使用,解决了传统集中供暖依赖煤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供暖线“南移”在能源供应上更具保障。 (四)供暖技术与模式持续创新。一是供暖技术革新。现代供暖技术不断进步,为长江流域供暖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热泵技术的发展,使得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等高效节能的供暖设备在长江流域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2023年我国空气源热泵整体市场容量达230亿元,其中空气能热泵热水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占比接近80%,华东市场占比高达26.7%。二是多样化供暖模式。除了传统的集中供暖,长江流域可探索以小型燃气锅炉、电锅炉等为核心的分布式供暖,为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建筑供暖,具有建设周期短、灵活性高的特点。同时,区域锅炉房供暖以及分户式供暖等多样化的供暖模式能够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的个性化供暖需求。 三、对策建议 (一)创新合作模式,激发多元活力。南方冬季供暖不宜采用“政府包干”的单一模式,应鼓励地方政府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创新模式。一是政府可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参与供暖项目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引入企业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提高供暖服务质量和效率,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供暖设施建设成本,共享收益,共担风险。二是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确保社会力量在参与供暖项目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政策法规和服务标准,保障居民的供暖权益。三是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多家企业参与竞争,打破供暖行业垄断,提高服务质量。 (二)因地制宜规划,优化供暖布局。一是对于上海、江苏、湖北等有条件、有需求的地区,可实施相对集中供暖、分户计量,将传统的串联式供暖改为并联式供暖,让每个家庭都能单独控制供暖,按用量收费。二是对于重庆、云南等低温周期短的区域,以居民需求为主,推行分散供暖,灵活管理,满足多样化的供暖需求。三是供暖时间应根据气温变化适时调整,建立气象监测与供暖联动机制,当连续多日平均气温低于一定阈值时,启动供暖;当气温回升且稳定在一定范围后,适时停止供暖,提高供暖的精准性和能源利用效率。 (三)开发清洁能源,践行绿色供暖。一是大力开发新型清洁能源,积极探索核能、太阳能、浅层地温能等清洁能源在供暖领域的应用,如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推广太阳能供暖系统,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储存起来,用于冬季供暖。二是扶持清洁能源供暖产业发展,设立专项研发资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清洁能源供暖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对采用清洁能源供暖的企业和用户给予税收优惠、补贴等支持,降低清洁能源供暖的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四)结合城乡建设,完善供暖设施。一是对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时,同步规划和建设供暖管网,通过政府补贴、居民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为老旧小区加装供暖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二是在新区建设中,将相对集中供暖设施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进行超前规划,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设高质量的供暖管网和热源设施,确保新区居民入住后即可享受优质的供暖服务。 | |||||
相关链接
- 关于印发《加强长江经济带尾矿库污...2021-02-26
-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202...2020-12-28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2019-12-01
- 五部委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2017-07-27
- 关于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2017-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