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隧道“游战”央企争食城轨蛋糕
发布日期:2012-10-16 信息来源:《周末金证券》江芬芬 访问次数: 字号:[ ]

  地铁建设每公里的造价平均得花4-5亿元,这也难怪,25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批文的消息传来,市场各方人士均为之一振。不过,如何分食数千亿蛋糕之余,还能落袋为安、全身而退,对产业链上的诸多公司来说,这是个不小的考验。
  央企放低身段争食
  地方国企承压
  9月5日,国家发改委一次性发布了25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批文,其中23个项目的总投资额高达8389亿元。加上此次集中发布的项目,今年获批的城轨项目合计总里程达1723公里,预计总投资8700亿元,盛况堪比2009年。
  《金证券》了解到,在数千亿市场蛋糕的诱惑下,不仅相关上市公司股价闻声而起,城轨产业链上的各家企业更是铆足劲拉订单。隧道股份就是一例。
  在日前的一次机构交流会上,隧道股份高管向机构人士透露,“公司之前主要跟踪的有南宁项目,第一轮竞争太激烈,公司仅是看一看,中铁、中铁建目前都到地方上来抢项目,投标成功并非易事。”
  据了解,由于地铁建设技术难度大,目前“中”字头企业称霸市场。强势者如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几乎参与所有地铁线路建设。地方性国资城轨建设公司则更多借助区域优势。以隧道股份为例,在长三角地区中标率很高。
  “中国铁路建设前期面临调整,中国中铁、中国铁建这些巨头开始转轨,策略之一就是加大公路、城市轨道交通这些市场开发力度。早些时候,中国中铁公布的重大工程合同全部为地方工程项目合同,隧道股份这样的地方国企压力可见一斑。”上海一研究员称。
  交流中,隧道股份方面提到,“项目从发改委批下来,到最终公司能够拿到订单,还要一段时间。快的话,半年进入施工招标期,慢的话要一年两年。”
  “以上海为例,这次批复了两条,但我们和申通地铁集团那边沟通了,今年基本上不会开工。”公司高管透露。这也意味着,央企大鳄、地方诸侯还有充分的时间运筹帷幄。
  项目难夺发力盾构机
  低价低质遇尴尬
  即便不能幸运地直接参与城轨建设投资,但有市场人士认为,隧道股份凭借盾构机,采取游击战术,或许也能分上一杯羹。
  盾构法是地铁隧道挖掘的一种方法,具有安全系数高、挖掘速度快、隧道质量高、适用性广的优点,目前应用比较广泛,而隧道股份是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盾构制造能力的企业。
  公司是这么算笔账的:“11米以上的盾构机一台要上亿元,盾构机销售的毛利率一般在15%-20%之间;此次新增1400公里的轨道交通建设,按每台挖5公里算,也要200多台,一半用旧的,也有100多台的新盾构机需求。”
  100台,粗略估算也有100亿的市场空间,但公司并无底气能够分食。高管介绍,“一开始公司盾构机的销售情况不错,到2008年一共销售了40多台,但后来在市外领域的开拓方面遇到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地方政府对于国产制造的质量有些担忧,之前这些高端仪器都来自国外。另外,盾构机主要的销售对象是中铁、中铁建、北京城建等,这些企业要自己弄,并不乐意使用别家的。还有,技术领先的境外对手,为了抢夺市场开始跟很多城市进行合作,采用产品国外进口、国内组装的模式,这对当地政府吸引力比较大。
  《金证券》获悉,隧道股份向机构人士坦承,“盾构机是非标产品,根据客户需求采购原材料进行组装。但现在国内的原材料不过关,比如轴承、液压等。使用国内材料的机器,寿命估计只有国外的三分之一。”
  垫资开工遇财政吃紧、全身而退成难题
  对城轨建设项目的竞逐者来说,奋力扑向之余,还得考虑如何全身而退。
  公开资料显示,城轨的建设资金中逾3000亿的资本金由地方财政承担。一直以来地铁投资存在高投资额、低回报、较长周期的特征,这也让地方财政投入面临难题。
  当庞大开支地方政府不可能独自承担,一些市场化的模式如BOT、BT、PPP等被寄予希望。深圳地铁集团即透露,除了发改委已批复的深圳7号线和11号线,还包括正在审批的9号线,都将采用BT模式建设。所谓BT模式,即资金由BT方先行垫资,带资金建设,建成之后深圳地铁集团分期分批再进行回购。
  在这方面,隧道股份这类具有资金优势的上市公司早已先行。公司内部人士称,“1999年就开始在宁波做BT项目,现在的体量接近300亿了。”
  据介绍,公司的BT项目一般是把30%的投资金额放进去,随后分期投入。比如一个100亿的项目,需要的资本金是30亿,分5期的话,每期只要投6亿,这多少也能缓解公司的资本压力。BT项目的主要利润来源于施工这块,“因为不需要招投标了,公司可以按照施工图预算下浮一定比例来跟投资方确定,这块的施工毛利比一般施工业务要高一些。”
  至于还款来源,主要是靠地方财政,以土地为抵押。一般而言,地方土储中心将收储完毕的地块放到下面一个公司,然后由这个公司提供担保,土地的评估价值达到担保的价格。
  不过,公司内部人士也称,“在目前形势下,有些担忧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比如深圳做了两条,一下几百亿,如果再做第三条,公司估计不会参与了。”
  对此,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交通产业发展部边颜东也表达了类似看法,“地方资金最吃紧的不是第一条线路建设阶段,而是前一个项目开始还债,后续项目又开始建设”。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