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东向发展天地宽——记梧州市10年科学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2012-09-20 信息来源:新华网 访问次数: 字号:[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日前一位退休老干部参观梧州苍海项目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引用的诗句。苍海湖蓄水水位已达18米,苍海公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一个直接投资61亿元、带动投资500亿元的现代“大禹治水”工程端倪初显。

    走马梧州,西江百舸争流,街上车水马龙。“十一五”期间,梧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15项经济指标与“十五”末期相比实现翻番。2011年和今年上半年,梧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均呈两位数以上增长。

    西江还是那条西江,城市还是那座城市,梧州何以在最近10年迅速发展?

    “东向”战略,一以贯之不动摇

    梧州市是广西的东大门,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是我国西部大开发12省(市)区中最靠近粤港澳的城市。

    “梧州历届党委、政府秉承了一贯的战略方向没有改变,浓缩成一句话实际上就是‘东向’战略,具体讲就是以西江为纽带,融入珠三角,接轨北部湾。”梧州市委书记刘志勇说。

    2008年7月,记者从南宁到梧州工作时乘汽车走了7个多小时,一路的颠簸至今仍记忆深刻。如今,驾车行驶在宽敞平坦的高速公路上,4个小时就可以从梧州跑一趟南宁。

    “东向发展,交通、产业必须先行,为发展筑底,为造血布局,为崛起助力。”梧州市市长王凯说,水运具有成本低、运量大、污染小、占地少的优势。2008年自治区党委提出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梧州这个西江门户城市水运振兴提供了难得机遇。2006年以来,梧州交通建设捷报频传:洛湛铁路梧州段建成通车,南广铁路梧州段、岑罗铁路梧州段加快建设;梧州至南宁、桂林、广州以及岑溪至筋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梧州至贵港、岑溪至水汶、市区环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梧州机场运营良好,迁建扩建前期工作按计划推进。梧州至贵港Ⅱ级航道整治完成,长洲水利枢纽三线四线船闸开工建设,李家庄码头一、二期扩建工程和梧州港赤水圩作业区一期工程相继竣工。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06年的832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2595.3万吨,年均增长21.9%;集装箱吞吐量由5.9万标准箱增加到29.68万标准箱。

    梧州成为国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这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一个决定性的条件。第二个决定性的条件就是产业转移政策的出台,2010年国家批准设立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两个决定性条件成为梧州走好经济发展“三步棋”的重要前提:

    科学布局产业,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发展商贸物流业,振兴百年商埠;发展旅游服务业,打造粤港澳“后花园”。

    “三步棋”中的第一步是基础和根本,梧州以“雁形阵势”进行布局。以超常的速度,加快再生资源、再生不锈钢制品和电子信息这3个千亿元产业发展,以超常的措施加快陶瓷、制药和食品等超200亿元产业发展,以及机械制造、林产林化、建材、钛白制品等超100亿元产业发展。2011年,梧州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梧州陶瓷产业园区、岑溪市工业集中区3个产业园区进入我区百亿元园区行列。今年1-6月,梧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19.76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排全区第3位;全市105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0亿元,同比增长55%。

    “取”“舍”智慧,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

    梧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对项目、资金的流入十分迫切,但梧州不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在引入的重大项目上设置了较高的环保门槛,而且在近年来节能减排过程中措施有力,在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快速增长的情况下,2011年单位GDP能耗却是广西14个地级市最低的。

    以往说起陶瓷产业,人们容易与烟雾缭绕、空气污染联系在一起。但藤县中和陶瓷集中区却另有风景:园区已投产的陶瓷企业均已安装先进的废水处理和循环用水设备,新舵陶瓷公司一期建设用在环保方面的投资便超过1500万元。入园企业均采用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最大限度降低物料和能源损耗。经藤县工业管理部门实测,园区企业的陶瓷产品(吸水率在0.5%之下),其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为0.275吨标煤/吨产品,单位产品综合电耗为260千瓦时/吨产品,低于建筑陶瓷能耗限额先进值0.3吨标煤/吨产品。

    “梧州要提高引资门槛‘挑商选资’,重点考虑经济效益好、税收贡献大、污染少的产业。”刘志勇说,藤县中和陶瓷集中区不仅是生产基地,也要成为研发基地、商贸物流基地、综合处理废品废料基地,真正实现东部陶瓷产业的“完全”转移。

    梧州生态环境良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8%,荣膺广西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十一五”期间建成12座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3%和100%。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顺利通过国家“圈区管理”验收,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江河水质达标率、省界界首江河断面水质达标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均保持100%。

    用活政策,肇梧战略合作共建试验区

    9月12日,骄阳似火,梧州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的新盈特钢公司一片忙碌:从全国各地运送来的废旧钢铁经过粗炼、精炼和连铸等生产工艺,摇身一变,成为高附加值的不锈钢板坯,然后输送到园区内的丰盈公司进行深加工,伴随着“轰隆隆”的轧机声,一卷卷不锈钢薄板正源源而出,几近丢弃的“废物”转个圈成了“宝贝”。目前,梧州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共有新盈特钢、永达钢铁、金海不锈钢等10多家企业入园,形成再生不锈钢板重熔-热轧-退火酸洗(半成品)-深加工(冷轧)型材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梧州对以再生资源为龙头的产业布局进行精心谋划:再生铜、再生不锈钢、再生铝和再生塑料,再往下延伸到铝塑、铜塑、电缆、不锈钢制品,包括压缩机、电冰箱等都可以吸引过来。这个产业链从最初的拆解、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甚至到交易市场都完全涵盖。

    梧州用活用足政策也体现在进一步拓宽开放合作上。去年12月16日,梧州市与广东肇庆市签署《肇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以梧州-肇庆两市交界为轴心,沿西江两岸各划50平方公里共100平方公里建立“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两市磋商决定,运作模式由粤桂双方共同组建试验区管委会,按同等比例出资成立投资开发公司,负责试验区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招商和运营等。试验区实行利益共享机制,产生的税收和其他收益由两省(区)各占50%分享。到2015年,试验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

    今年5月,梧肇两市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制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试验区从提出概念、落到行动到获得两省(区)支持,用时不足一年。目前梧肇两市已建立合作办对接会、分管副市长协调会、市长联席会3个层面的工作协调机制,确定首期启动试验区10平方公里,今年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24个项目(事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