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区域绿色发展 > 专家观点
区域绿色发展
专家观点
专家观点
任远等 | 聚焦“两山”引领,高质量做好规划咨询
发布日期:2020-11-30作者:任远、李文倩、石缎花、车璐 来源:中咨公司访问次数:字号:[ ]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17年10月,“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习近平以“两山”理念为基础的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新时期我们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之一。近年来,我们先后完成了湖州市绿色制造体系、湖州高新区绿色园区认证等多个课题研究,多次到湖州的企业、园区、乡村等进行调研,切身感受到“两山”理念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对“两山”理念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深刻把握“两山”理念新时代的价值取向,对我们高质量做好规划咨询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代“两山”理念的价值取向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基础,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芒,既通俗易懂,又充满内涵。

(一)“两山”理念蕴涵了遵循自然规律的哲学思想。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万物自灭自生,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个逻辑就是自然规律。工业文明把全世界带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但同时也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生态赤字”和“环境透支”,这种不计生态代价的发展模式让人类社会饱受了自酿的苦果。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坚持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在维护绿水青山中打造金山银山,在共享物质成果中共享生态成果,才能获得真正可持续的、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发展。“两山”理念对我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生态哲学的最好注解,秉持了遵从生态法则的大逻辑,饱含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充满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哲学精髓。

(二)“两山”理念突出了深刻问题导向的逻辑思维。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发展进步的路标。经过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在发展理念上,粗放型投资和要素扩张型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有效扭转,资源禀赋、要素制约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发展结果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急剧破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形象”。“两山”理念实质上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的,是对我国发展问题的深入反思、总结与破解,深刻问题导向是“两山”理念的逻辑起点。

(三)“两山”理念彰显了认知发展演进的前瞻眼光。我们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为追求经济发展,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一味索取资源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人们开始注意到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总的还是就生态谈生态,没有从全局的、长远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第三个阶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认识到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认识上升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两山”理念深刻阐明了“经济强、百姓富”与“生态优、环境好”的辩证统一,科学破解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是在新的战略高度上对发展道路的理智选择,具有独到的前瞻眼光。

(四)“两山”理念指明了高质高效发展的实现路径。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而且资源禀赋、要素制约、结构制约使得污染型、粗放型的发展更加难以为继,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都要“绿色化”“生态化”,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循环发展,这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一种批判性超越,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当然,“两山”理念本质上也蕴涵着创新、协调、共享、开放发展的基本要求,这些都是经济高质高效发展的基本实现路径。

(五)“两山”理念贯穿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追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既要温饱更要环保,既要小康更要健康,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标。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目标,生活富裕但环境退化也不是我们的追求。“两山”理念是对生态文明的准确定位,是对民生内涵的丰富发展,体现了对人民健康的尊重,对群众期待的回应,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民生情怀。

二、以“两山”理念指导规划咨询

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发展规划,引导公共资源配置方向,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有利于保持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更好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当前,规划的综合性在不断增强,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技术、工程等方方面面;规划的前瞻性在不断增强,各级政府都希望通过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规划的实操性在不断增强,客户都希望规划既具有指导作用,更要求实用管用,能操作、可落地。三个“不断增强”对规划咨询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如何契合客户的诉求,高质量做好规划咨询,提升“中咨品牌”知名度,需要我们全面深刻领会“两山”理念,以“两山”理念指导规划咨询工作。

(一)遵循发展规律,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先进的规划理念是规划的“魂”,它决定着未来的发展取向,理念偏颇,必然会导致走弯路、走错路。“两山”理念经过实践检验,是顺应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规划咨询应秉持的重要规划理念。因此,我们在开展规划咨询时,要紧跟时代发展形势,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贯彻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摒弃“生产”大于“生态”的传统思维,将“两山”理念贯穿于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谋篇布局的各个方面,将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与改善环境质量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坚持问题导向,客观分析发展环境。透彻的发展环境分析是做好规划咨询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深入融入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下,要以全球视角,全面、客观、系统地分析内外发展环境,通过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分析,科学研判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发展要素支撑条件、资源环境约束,不仅着眼于当前,更要展望未来,从更为长远的角度理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把握发展优势与突出短板,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发展策略、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等,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补齐发展短板,确保规划更科学合理、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实事求是,合理设置发展目标。可行的发展目标是规划的核心,目标设置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应切实可行。要在对当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形势、发展的阶段等进行深入分析,将问题和矛盾议透,资源和需求摸清,不能对资源、环境涸泽而渔,也不能为了生态环境保护而舍弃经济发展,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测算增长速度,提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可行发展目标。发展目标设置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应是经过努力能够得着、可实现的目标。

(四)把握发展阶段,科学规划实施路径。清晰的实施路径是规划的主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具体抓手。在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方向明确的前提下,规划咨询需要做的是探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施路径。我国各地自然禀赋不同、区位优势不同,同时所处发展阶段、主体功能定位也不同,其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必然不尽相同,所以在规划咨询时要注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针对不同情况给出不同的发展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是经济发展但不够绿色。这是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特点,特别在一些资源型城市、重工业城市尤为突出。在当前环保政策趋于严厉、重点行业停产限产等背景下,探索产业生态化成为必选的发展策略,在对现有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的同时,应积极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少污染的新型产业。

二是经济绿色但发展乏力。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及重点流域上游城市,以及内陆偏远生态良好的中小城市。对于这些地区,要同时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决不能重复走用环境污染换取经济效益的老路,重点依托生态资源发展休闲旅游等对环境影响较弱的产业,推动生态产业化,实现生态和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是生态环境压力大且经济发展乏力。在部分生态环境恶劣、区位条件较差的地区,同时面临治理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双重挑战。此类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劣问题,往往不是因为经济增长导致,而是自然或气候影响。发展经济的压力则主要在于资源禀赋不佳,当地居民缺乏就业机会、收入不高,扶贫任务艰巨。这种情境下,发展策略应是恢复生态、扶贫攻坚并重。

(五)立足区域实际,深入挖掘绿色动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对立关系,如何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生产力,并最终走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想状态,让广大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分享“绿色福利”,是规划咨询中需要重点研究和破解的问题。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因此,在规划咨询时,一方面,要正确把握金山银山的基础是绿水青山,必须秉持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谋划发展,应努力追求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等不来的,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努力做到顺势而为、积极有为、主动作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来说,一是要发展当地内生于“绿水青山”的生态型产业,比如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生态休闲旅游等产业,这些产业只要规划合理,规模适度,技术得当,管理得法,就能成为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动力。二是要发展由“绿水青山”派生、延伸而来的生态衍生型产业,比如相关的基础设施、健康养生、金融业、节能环保产业等,这些产业与支撑体系的合理布局与发展,既能促进生态型产业的发展,又能产生“绿水青山”对相关区域的辐射效应。三是要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以及产业链中更加绿色、低碳的产业,降低污染总量,最大幅度地减少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总之,要依托当地“绿水青山”资源本底,做大、做强、做优“绿水青山”经济,保护和利用好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六)强化多规融合,科学规划空间布局。空间布局要统筹考虑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可开发土地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坚持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融合”, 树立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理念,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留足绿色空间。本着“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提质生活空间舒适度、提升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融合度”原则,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空间对产业空间的支撑能力,以及生态环境对产业发展的限制条件和承载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让生活空间充满绿色,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的发展格局。

区域发展与规划业务部任远、李文倩、石缎花、车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