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议

李华 陈聪 董亚秋 |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日期:2020-08-05 作者:李华 陈聪 董亚秋 信息来源:中咨智库 访问次数: 字号:[ ]

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特点

宏观经济运行指标显示我国经济正逐步摆脱疫情影响

上半年我国GDP累计约45.7万亿元,同比下降1.6%。二季度增速实现由负转正,由一季度-6.8%转正为3.2%,呈现出稳定转好态势,取得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发展的重大战略成果。物价、就业、收入三大民生指标回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同比名义增长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3%)。投资、消费、进出口三驾马车同比降幅均较一季度有大幅收窄,明显好于预期。工业生产和利润恢复增长,工业生产连续3个月增长,6月份利润总额当月同比增速实现两位数增长,继续回升至11.5%。二季度利用外资逆势逐月增长,外汇储备恢复增长,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全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指数等一些实物量指标明显向好,基本回到去年同期水平。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明显改善,6月当月收入利润同步实现正增长。这些成绩取得来之不易。

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在落地见效

面对突如其来疫情产生的冲击,中央及时明确了“六保”的政策思路,更加突出强调底线思维,强调托底纾困稳局。在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方面,一方面通过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地方债发行等扩大资金支出规模,在保基层运转的同时,加快实施一些补短板的投资项目,扩大投资拉动消费;另一方面减税减费降成本,并通过财政贴息、援企稳岗等一系列的措施,切实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初步测算,中央地方一系列财政纾困资金计划总规模已超过9万亿元。在灵活的货币政策方面,保持资金总量充裕,并切实惠及市场主体,特别是通过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力度惠及中小微企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上半年新增贷款达12万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企事业单位新增贷款占70%以上,预计全年超过20万亿元,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过30万亿元。

我国经济率先走出疫情影响为世界经济复苏带来希望

在严密有效的防控举措下,我国疫情蔓延态势基本得到控制,各地复工复产稳步推进,二季度经济增速实现了完美逆袭,划出了一条漂亮的V型反转曲线,为全年经济回暖打下了基础。英国广播公司(BBC)认为,二季度3.2%的增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任何一个季度都很难称得上好消息,但这一数字一旦放到全球视角,则瞩目得多。《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在一季度“深蹲”之后,中国第二季度GDP数据成功由负转正,成为疫情暴发以来首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国内外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将“加速复苏”。世界银行表示,中国将是今年为数不多实现扩张的国家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计中国为今年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中国经济良好表现,给世界经济注入了一份信心,为全球实现复苏带来了希望。

结合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 我国经济面临三大困难

疫情防控进展不同步,世界经济无法实现同步复苏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些国家疫情应对混乱、迟缓,控制疫情效果不明显,欧美等一些国家甚至采取了放任的做法,鼓吹所谓的“群体免疫”,导致疫情在全球范围的蔓延,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前,世界各国应对疫情举措不同步、政策不统一所形成的“短板效应”,将难以遏制疫情扩散趋势。如果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经济就无法实现同步复苏。而一些国家在根本不具备重启经济的情况下盲目降低防控级别,不但加剧疫情防控的难度,也将极大增加全球疫情二次大暴发的风险,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埋下巨大隐患。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大环境短期内难以改变。

不少企业生产经营仍然困难,投资者信心受较大冲击

疫情导致全球贸易规模锐减,企业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虽然一些国家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不少中小企业也实现复工复产,但由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复苏不平衡、部分市场需求萎缩等因素,很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仍存在一定困难,还有一些企业陷入复工却无法复产、复产亏损更严重的窘境。特别是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传统外贸型企业还面临“一单难求”,中小企业受冲击最为明显并加剧失业问题,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些企业的投资信心和意愿都受到较大冲击。

疫情影响持续而深远,我国经济面临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长期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给本就曲折前行的全球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成为国家主权的关注焦点,助长了保护主义的思潮,各国都在强化政策对于本国产业链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干预,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化遭遇逆流,可能出现局部的区域化和相互分割的势头。保护主义上升,各国政策更加呈现内卷化态势,一些国家开始谋求自身更大的经济安全和产业链独立,重新审视和制定产业布局与开放政策,政策呈现短期化、极端化倾向。叠加冷战思维、零和思维抬头的影响,中美两国之间对抗性措施不断升级,疫情前就已存在的大国竞争加剧、全球合作屡遇难题、民粹主义思潮蔓延、地缘冲突加剧等问题,使疫情后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严峻。

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宏观政策思路 应做好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指导思想上突出保主体、保民生。今年5月份,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上作了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通篇体现了保市场主体、保基本民生的宗旨内涵,这也成为各级政府未来一段时期工作的重点工作。由于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与往年不同,今年我国并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是确定了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等发展指标,旨在引导各方面将精力集中在保主体、保民生、保就业等方面,守好守住“六保”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二是坚持继续把就业优先政策摆在首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而对冲这种不确定性最好的办法,就是“保就业”。保住了就业,老百姓就有收入,就会拉动消费,继而扩大市场需求。事实上,我国为了“保就业”,已经针对不同就业群体分门别类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通过以工代赈、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等方式,支持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通过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支持城市下岗工人和失业群体灵活就业;出台实施研究生、专升本扩招以及基层一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扩招应届毕业生的政策,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等等,全面强化保就业措施,着力稳住就业基本盘。

三是坚持落实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面对疫情的负面冲击,我国财政政策强调要“更加积极有为”,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减税降费、减租降息,重点惠及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预计全年可为市场主体减负2.5万亿元。采用市场化方式,公开招标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国债资金直达市县,全部用于支持地方落实帮扶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最大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的措施,加强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用于抗疫相关支出等,进一步纾解企业困难和激发市场活力。

四是坚持创新政策工具加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充分应对和化解疫情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风险,我国货币政策依然定调为“更加灵活适度”,不断加大结构性宽松力度,并致力于推动“宽货币”传导至“宽信用”。同时分阶段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始终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预计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上升至10.8%和11.6%。下一步我国将继续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发展普惠金融,引导金融机构特别对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的中小微、民营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五是坚持加大改革力度确保改革不减速开放不停步。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的间歇性影响、部分地区遭受的洪涝灾害以及中美关系不断升级的形势,我国经济增长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外贸和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仍值得关注,作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的消费,二季度还处在萎缩区间。为了更好地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发展环境,近期中央出台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等多项政策文件,将有助于推进土地、技术、信息数据等领域的改革,不断完善创业创新生态,实现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动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韧劲。

统筹做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 需要加强三方面工作

积极倡导各国政策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高尚情怀。面对疫情影响,各国政治家要有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理念和态度,以人民利益至上、以万家疾苦为重,对广大人民的冷暖疾苦感同身受。人类正在经历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各国唯有携起手来、积极合作,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切实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才能更快地实现世界经济复苏,更好地佑护广大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全力确保金融市场稳定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受短期的恐慌情绪、长期经济增长负面预期以及全球股市联动等因素影响,导致世界多国股票市场价格下跌,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加大,国内债券市场也反复震荡。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我国金融市场基本保持了稳定态势。面对全球疫情蔓延可能对我国金融体系造成的新一轮冲击和影响,我们除了加强顶层设计、用好用足金融“工具箱”外,还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加大对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发行金融债券的支持,引导理财、信托、保险等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同时高度警惕各类“黑天鹅”“灰犀牛”和蝴蝶效应,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增强企业家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我国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市场萎缩、订单下降、开工不足等是它们面临的共同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要求要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切实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给企业家吃了“定心丸”。下一步,要在落实好已出台各项扶持企业复工复产政策前提下,继续加大对各类企业的各方面支持,出台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给予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优惠贷款、延期还款等支持,积极帮助个体工商户解决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方面难题,向社会释放积极的、稳定的投资信号,增强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