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议

苟护生 | “十四五”前瞻: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发布日期:2021-03-12 作者:苟护生 信息来源:中咨智库 访问次数: 字号:[ ]

“十三五”时期,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电力装机容量、电网规模、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规模等均居世界第一,铁路旅客周转量和货运量、公路客货运输量及周转量、水路货运量及周转量、移动通信用户数、互联网上网人数均居世界第一,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京张智能高速铁路、乌东德水电站外送电示范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投用,高速铁路、特大桥隧、离岸深水港等技术跃居世界先进行列,C919大型客机、复兴号、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大国重器实现重大突破,5G商用加速推进。总体上看,我国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有力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推进和落实。

一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必须在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中予以关注,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摆在基础设施发展的核心地位,明确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方向,注重技术、管理、体制和模式创新,不断探索推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制度、技术、业态、模式、产品、服务创新体系,创造良好的支持政策和发展环境,提高基础设施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坚持协调发展。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率、生态安全、就业创造、产业循环、区域联动等因素,综合统筹、联动规划、科学布局,保障基础设施区域化、均等化、层次化、个性化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到基础设施发展各环节,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规模,集约节约水、土地、廊道、岸线等资源,减少生态空间占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基础设施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开放发展。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筑互利互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促进基础设施政策、规则、制度、技术、标准“引进来”和“走出去”,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提供支撑。

坚持共享发展。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实解决基础设施领域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 把握基础设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

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需要深入理解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基础设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

一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进程。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要求基础设施推进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重大工程为载体,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突破和转化应用,推广智能技术装备、绿色技术和环保型运载工具,推进先进技术装备产业化,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装备。

二是夯实现代产业发展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要求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发挥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长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要求基础设施强化战略支撑保障作用,加快构建城市群和都市圈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畅通城乡区域经济循环。

四是稳定和拓展投资空间。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要求聚焦“两新一重”和短板弱项,扩大有效投资,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引调水、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储备,创新融资渠道,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五是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要求完善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地上、地下及周边地区综合开发,引入商贸、餐饮、购物、酒店等关联性消费产业,扩大高品质、多样化的服务供给;适应消费新业态发展趋势,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鼓励发展邮轮经济、低空旅游、无人配送等,激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活力。

六是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求加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建设国际交通运输网、能源战略大通道和信息互联网,加快建设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三 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基础设施更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期,必须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加强规划引领,鼓励探索创新,强化要素保障,开展前瞻性思考,推动基础设施更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与探索创新并举。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建立健全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体系,统筹增量和存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谋划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加强各类规划衔接协调。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实施一批具有跨领域融合特征、体现智能绿色安全等发展方向的示范工程,先行先试、探索实践。

二是完善政策支持和保障体系。健全公益性基础设施政策支持体系,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细化完善用地、用海、环保、资金等配套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深化电力、油气、铁路等领域改革,推动竞争性业务向市场主体全面公平开放。加强综合性人才培养,推动跨界融合的高端智库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发展软实力。强化国家层面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实施机制,实现不同基础设施协同融合发展。

三是强化对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前瞻性思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制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战略考量,对照创新型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国家治理体系、文化软实力、美丽中国、对外开放、公共服务、平安中国、共同富裕等目标任务,进一步研究明确基础设施支撑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路径举措。(注:纸质版见《中国投资》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