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刘建春 张兴宇 宁海龙 | 数字化时代建筑业转型升级路径探究
发布日期:2021-08-20 作者:刘建春 张兴宇 宁海龙 信息来源: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访问次数: 字号:[ ]

数字化时代建筑业转型升级路径探究

刘建春 张兴宇 宁海龙

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全球企业都在谋划未来发展大计,数字化转型升级既是战略性选择,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存在盈利能力低、运营效率低、信息化覆盖率低、产业“碎片化”、基础薄弱、产业链水平低、核心竞争力不强、改革力度不够以及创新体系割裂等问题,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本文从数字技术与建筑产业融合创新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创新数字化转型新理念新内涵,构建“一体两翼多点支撑”转型战略体系,将数字化作为一种手段和思维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数字科技创新,提升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技术;数字化转型;数字建造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深化应用,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对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深远。在数字经济时代,全球企业都在谋划未来发展大计,数字化转型升级既是战略性选择,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数字化发展,为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持续动力,依靠数字技术的创新驱动,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关键。

在数字化变革的大趋势下,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在政府监管、招投标管理、工程组织方式、建筑用工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尤其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和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 CIM)技术的应用及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建筑业现代化水平。2020年,我国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6.39万亿元,同比增长6.24%,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6.13%。建筑业从业人数5366.92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6.68%,建筑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吸纳就业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1]。但同时,建筑业还面临盈利能力低、运营效率低、信息化率(信息化覆盖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核心竞争力不强、改革力度不够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鉴于此,建筑业需要将数字化作为一种手段和思维方式,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创新商业模式,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转型升级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筑业主营业务单一,发展方式粗放,水泥、钢铁等建筑材料资源消耗严重,废水、废渣等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偏高、劳动力成本偏高、工人技能偏低、建筑工业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凸显。政府监管体制及市场信用配套机制不健全,工程质量问题与安全事故、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同时,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一方面是建筑央企占市场份额越来越高,2020年,中国建筑、中国中铁等7大建筑央企占市场份额比重超过1/3,强者愈强;另一方面则是弱者恒弱,数量庞大的其他建筑业与建筑央企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要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实现转型升级,由单一主业转向多元经营,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及装配式建筑,推动智慧城市、新基建等国家战略落地实施,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转型升级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首先,对标发达国家建筑业,国内大部分建筑业在管理体制、经营理念、数字化建设等核心竞争力方面,与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建筑业还存在较大差距。其次,从自身发展看,建筑企业产权结构单一,国有股份比重大,受限于体制机制的约束,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市场意识不够,竞争意识较差,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从市场规模看,建筑业总产值虽然持续增长,但增速总体呈下降趋势,2020年建筑业总产值增速6.24%,相比2017年、2018年分别降低了4.29、3.64个百分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发展状态,工程建设规模面临收缩趋势,建筑市场将因没有明显增量导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因此,依托数字技术手段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深化企业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助力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拓展新兴业务市场和海外市场将是建筑业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也是必然选择。

(三)转型升级是提升盈利能力的必然要求

建筑行业较其他行业盈利能力差。2020年,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为3.15%,连续四年下降,相当于工业产值利润率的一半,相当于日本等发达国家建筑业产值利润率的一半。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总产值的比例约为0.08%,发达国家则为1%;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率约为0.03%,国际平均水平为0.3%,两者相比差距都在10倍左右。基于2020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26.39万亿元测算,信息化率每提升0.1个百分点就将带来近263.9亿元的增量市场,未来提升空间巨大。2020年我国建筑信息化市场规模约为380亿元,按照年复合增长率25.66%计算,2025年将超过1200亿元。由此可见,通过数字化转型,整合优质资源,构建建筑产业数字化生态体系,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提升建筑业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

二、基于数字技术的建筑业转型路径

2020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行动、促进“双创”支持扩大就业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司长伍浩表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大命题,也是一个大趋势,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将大大加快。国家发改委要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搭平台降门槛、优服务强支持、聚合力建生态,解决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问题。2020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就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有关事项作出部署。

建筑业要实现敢转、会转、能转,必须提高站位,坚信转型的价值远大于成本[2]。加强顶层设计,提前谋划,科学制定转型升级战略规划,奏响差异化、专业化建筑业转型三部曲。首先,加强调查研究,营造想转敢转氛围。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深化企业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构建高端数字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体系,营造适合转型升级的发展环境,吹响企业转型的变奏曲。其次,做好顶层设计,创造能转会转条件。构建“一体两翼多点支撑”战略布局体系(“一体”是指推动工程建设主体转型新格局;“两翼”是指打造数字科技开放创新平台引领翼和可信建造数字金融平台带动翼;“多点支撑”是指积极布局新基建、新型城镇化等两新一重建设,构建多点支撑的新兴产业体系),科学制定数字化转型规划,形成战略规划引领、创新平台赋能、产业生态落地的数字化转型新格局,吹响企业转型的交响曲。最后,持续优化迭代,实现转对转好。由于信息技术不断地更新迭代,数字化转型需要不断积累和传承。通过加强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及数字创新,不断优化迭代,吹响企业转型的协奏曲。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建筑产业数字物理空间深度融合可持续发展,建筑产业数字化建设将成为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图1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示意图

三、基于数字技术的建筑业转型规划

数字化转型有三个维度。第一是组织文化维度,即意识空间维度;第二是工程生产维度,即物理空间维度;第三是价值链维度,即数字空间维度。在数字化转型规划实施策略上,首先,要自上而下树立数字化转型理念,将数字化创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及发展方向。其次,自下而上依托BIM、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建造创新平台,打通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提升工程建设主业的数字化水平。最后,基于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数字金融和数字科技融合创新,实现意识空间、数字空间及物理空间的深度融合,构建数字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造绿色可信数字建造产业新生态。

(一)丰富数字化转型新内涵,吹响转型升级变奏曲

1.创新数字化转型的新内涵新理念

数字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建筑业要摆脱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低品质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向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必须依靠数字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首先,需要赋予数字创新文化新内涵,树立想转敢转的创新意识。将数字创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转型升级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理解转型升级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深刻领会数字化转型新理念,数字化转型归根结底就是寻找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过程。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改变原有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用数字化驱动产业转型升级。转型之后具备了更多探索与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以进一步降本增效的可能性,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及更多的发展机遇。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技术路径分为数字建造和建造数字两个维度。数字建造维度是指建造产业数字化,建造数字维度是指建造数字产业化。

2.创新数字人才工作新机制新模式

建立健全数字技术人才招引、培养及使用机制。首先,树立柔性引进人才理念,完善数字创新人才规范标准,以需求为导向,以建筑产业数字化为目标,大力引进高端数字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其次,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围绕工程建设主业,实施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及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工程,注重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注重培养高层次跨界融合创新型人才。再次,以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为人才提供实践平台和锻炼提升空间,推动数字人才与建筑工程全面融合。最后,树立系统理念,打造数字化转型的组织体系,将数字化组织架构纳入现代企业制度之中。以标准化、数字化、流程化为抓手,推动建筑业数字化建设,提升精细化、智慧化水平,提高企业管理效能及组织效能,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组织及人才保障。

(二)构建“一体两翼多点支撑”战略体系,吹响转型升级交响曲

1.依托数字建造创新平台,推动工程建设主体转型升级

(1)发展智能化建筑,提升建筑数字化水平

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及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建造开放创新平台,从项目咨询规划、设计施工及运维服务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型,为打造现代化智慧建筑奠定基础。

一是构建大数据开放创新平台。通过深度学习和边缘计算,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项目咨询规划、投资决策等提供数字化服务,提升项目全过程管理智能化水平。比如,北京建工集团建立集团运营管理的决策支撑体系。建立企业主数据平台,实现集团数据集中共享,人、财、物等资源管理集中统一,指挥调度、风险预警等智能决策,实现决策管理有依有据、直观准确。在企业数字化业务支撑下,利用系统存储的近7万余条合同数据,通过系统智能化处理辅助决策,只需2个专业人员,便可完成集团每年近8000份合同的全部审核工作[3]。

二是打造智慧工地可信创新平台。对建筑工程人员、质量、安全、成本及进度等关键环节进行智能管理,实现人、机、料、法、环全要素的实时感知、万物互联,为推动数字建造、智慧建筑奠定数字化基础。在智慧工地监管应用方面,贵州省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施工现场安全自动化监管,通过集成项目设备及应用数据实现工地现场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分析及综合预警[4]。

三是构建CIM+智慧服务创新平台。推动BIM、CIM、5G及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规划咨询的智慧化决策、建筑施工的数字化建造及运维服务的智能化管理,从而提升建筑产业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智能化及智慧化水平[5]。

(2)发展装配式建筑,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

2019年,住建部批复浙江等六个省份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并鼓励各地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中明确一定比例的钢结构建筑用地。装配式建筑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数字建造工业化是指工业互联网和建筑工业大数据进行深度融合,依托BIM、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打造建筑工业互联网平台,对建筑、结构、水电、装修等专业进行一体化统筹,充分发挥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标准化、制造机械化特点,用智能制造实现建筑生产制造工业化水平,把数字建造提升到现代工业级精细化水平。[6][7]在施工阶段,利用无人驾驶、机器人、无人机(应用于智慧工地现场测绘和质量检测等工作)提高装配式施工精准度和施工效率,节约劳动成本,保障施工安全。同时,BIM+装配式+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的建造模式将引领建筑业走向更高、更快、更好的数字建造新世界,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为企业创新发展及转型升级创造更大空间。比如,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突出贡献的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就是依托模块化设计、全程BIM技术辅助施工、装配式施工,确保10天建成,充分体现了装配式建筑的绿色环保,智能高效的特点。此外,智能管廊机器人、暗挖智能装备等,掌握了模块化的拼装建造方式,大大提升了建造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智能集约化钢筋中心生产效率可达人工操作的5倍[3]。

(3)发展节能环保建筑,提升建筑绿色化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19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指出,要对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2020年底,民用建筑建材生产能耗和建造能耗,高达全社会终端能耗的55%左右。2021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成为热议关键词。由此可见,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绿色建筑已成为践行美丽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绿色节能建筑有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强化整体解决方案应用,构建全生命周期生态绿色建筑产业。

在设计方面,应构建BIM+IOT绿色智能建筑设计平台,从源头提升绿色建筑水平;在施工技术方面,应大力发展建筑幕墙绿色节能技术、建筑外保温技术、太阳能环保技术,推广低碳绿色建筑材料的实践应用;在智能运维方面,应依托企业楼宇集成系统(Enterprise Buildings Integrator.EBI)、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 Control System.FCS)等数字控制技术,打造绿色智能楼宇自控集成管理系统,对绿色智能建筑的能耗进行实时监控,推动节能减排,提升使用功能及服务效率,提高绿色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比如,当代置业(中国)有限公司基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利用BIM、AR、VR、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数字建筑平台工程全域数据协同和应用,通过建筑节能设计、能耗测算、数字仿真运行等,打造工业级品质的智能化建筑。以当代时光里“恐龙3号”为例,全年维持室内所有房间温度在20-26℃,湿度在30%-70%,项目满足被动房的技术要求,在同等能源需求下实现两倍以上的产能,成为国内标杆级净零能耗示范工程[3]。

2.依托科技金融创新平台,打造可信数字建造产业新生态

在数字化时代,产业互联网将取代消费互联网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建筑业由追求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加快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及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必须面对的课题。

因此,依托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建造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共享平台,对供应链、产业链的总成本结构进行深度分析,为有效降低供应链总成本提供数字化支撑。打造基于“科技+金融”为两翼的建筑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为打造建筑产业数字化供应链、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构建绿色可信数字建造产业生态圈。[8][9]

(1)打造数字科技开放创新平台引领翼

聚焦数字技术科技创新与服务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数字科技理论方法与建筑产业实践应用研究,探索院企合建、联合重组数字科技转型之路。一是院企合建。利用高校在数字技术方面的科研优势和人才资源,建立数字技术创新研究院,重点做好数字科技创新研发、高端数字人才教育培训及交流合作,制定建筑业数字技术标准规范,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开放创新体系。整合全球高端人才资源,加快与全球顶级科研机构及人才团队合作,加快建造数字的产业孵化,推动数字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二是联合重组。联合重组的关键是企业拥有特色的核心技术,注重数字创新能力,提升联合重组价值。首先,横向联合。加强企业之间横向重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提升核心竞争力;其次,纵向互补。整合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同行业之间因为共同核心要素而实现的跨界联合,纵向互补创新发展;最后,国民融合。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数字化转型,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加快推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联合重组。

(2)打造可信建造数字金融平台带动翼

产业数字金融,是指在智慧科技的赋能下,实现产业链上一种“去中心化”的全新金融服务模式。物联网提供底层资产交易全过程的实时一手数据;区块链确保数据的真实不可篡改,达到金融机构风控的要求;云平台和大数据可形成基于实时一手数据的智能风控预警模型,数据的客观、可视、可控实现了金融机构对资产的可视、可控。建造产业数字金融是基于金融、科技、实体产业多方共建的可信生态。一是建造数字产业互联网平台。首先,以绿色建筑材料供应为核心,构建招投标、询比价、采购合同、在线评标、供应商管理等全周期的建造数字产业互联网平台。整合行业及上下游企业上链,避免中间环节,优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提高效率、提升效益的目的。其次,以产业互联网高端服务为核心,提供建筑设计软件服务、企业管理软件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及检测试验服务,推动传统建筑模式向高端数字建造转型升级。二是建造产业数字金融平台。以企业固定资产及流动资产为核心,以金融科技创新为抓手,打造基于区块链ABS的可信数字产业投融资平台。依托建造产业数字金融基金,提高资产周转率和使用效率。拓展数字金融投融资平台功能,优化融资/物租赁、贷款与保理/融资等金融服务的风控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及服务水平。

3.依托新兴产业创新平台,打造多点支撑战略布局新体系

(1)新老基建融合发展新业态

新基建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建筑业应主动作为,抢抓发展新机遇,打造建筑产业新业态,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创新发展。

一是加快推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及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新基建的生产全要素整合及产业数字化升级的示范效应,加快推动传统基建补短板、强弱项,改变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建筑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构建数字物理融合的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新体系。二是加强顶层规划,充分利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优势,依托数字技术,积极推进建筑、道路、桥梁、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全力发展数字建造、智慧建筑,打造新老基建融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实现新老基建融合创新发展。

(2)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契机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了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其中,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个城市群代表了我国区域经济的最高发展水平,集聚了全国优质的科教、医疗、交通、金融等资源。截至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与发达国家的80%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筑业应重点关注大城市群民生工程“补短板、强弱项”、公共服务类项目的建设、人居环境的打造以及一、二线城市的新区规划及智慧园区建设。以落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为契机,以县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更新为突破口,积极布局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乡村等领域,打造科学集约智慧城市新样板,在新兴产业赢得发展先机。

(3)物流园区承运平台新模式

加快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聚焦运营创新和管理创新,由成本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传统的施工总承包模式向EPC+FOT的“投建营一体化”转型。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手段,构建“运营管理大数据平台”,打造具备综合功能的区域智慧物流园区,服务于工程建设及运营管理,探索从承建到承运的新模式,拓展建筑新业态。推动数字化、智慧化物流园区与现代产业集聚融合发展,提升运营管理服务的专业化、数字化水平,助力承运区域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升级,构建建筑产业物流园区新商业模式,为打造现代建筑产业新体系奠定基础。

(4)“一带一路”海外高质量发展新常态

2019年,商务部等19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对外承包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正由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筑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大海外战略的执行者,应积极布局海外市场。虽然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区域冲突、疫情防控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将影响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但亚太、非洲、拉美等地区仍有巨大建设需求。同时,央行推出的DC/EP(Digital Currency / Electronic Payment)将颠覆贸易结算体系,推动金融科技创新,DC/EP不仅改变个人支付方式,还将重塑企业间、国家间的支付结算方式,构建一个清晰的结算网络,在跨境结算上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国际金融业务的发展。因此,建筑业应提前布局,依托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打造符合建筑产业特色的DC/EP国际贸易结算体系。

(三)持续优化迭代,吹响转型升级协奏曲

1.加强组织保障,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一把手”工程,应成立转型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党组成员及部门负责人各司其职,全员参与,形成统筹推进、同频共振,上下一盘棋的转型工作新格局。要充分发挥战略转型规划引领作用,分级分类制定转型实施方案,制定规划落地实施的各项举措,聚焦重点工程,构建转型平台,确保数字化转型在正确的轨道上有序推进。

2.加强制度建设,发挥绩效保障作用

建立健全企业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一是建立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建立数字人才定向培养机制,建立数字人才激励机制,以及高端数字人才引进机制。打造覆盖全球的数字专业人才供需信息平台,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二是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绩效激励机制和惩罚约束机制,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数字化转型基础制度建设,为推动转型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3.加强数字创新,发挥科技推动作用

随着知识技术不断地更新迭代,数字技术需要不断创新突破,才能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一是基础融合创新,实现数字技术与建筑技术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发展新生态。二是核心技术创新,在BIM、区块链等关键技术及软硬件建设方面实现突破,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构建数字科技开放创新平台,打造数字创新及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充分发挥数字科技支撑推动作用。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续推进、不断优化和迭代升级。建筑业应以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以“十四五”规划为指引,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科学制定转型升级战略规划,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宗旨、以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以“两化融合”为抓手,提升全过程咨询、数字建造、智慧运维的数字化、科学化水平,助力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应分级分类、分周期推进,不断迭代完善,久久为功、行稳致远,直达胜利彼岸。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业协会.2020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EB/OL].中国建筑业协会官网.

http://www.zgjzy.org.cn/.

[2] 朱岩.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问题分析[EB/OL].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公众号.2020-04.

http://www.iii.tsinghua.edu.cn/.

[3]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建筑白皮书2020[J].2020.

[4] 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20)行业监管与服务的数字化应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5] 王铁宏.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与哲学思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6]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新方略[J].中国勘察设计,2019,(9):34-41.

[7] 袁正刚.建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J].施工企业管理,2019,(2):38-40.

[8] 王景.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J].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9,(14):1-3.

[9] 邵平.产业金融数字化的新机遇[J].中国金融,2020,4(8).

注:原文载自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微信公众号,本次发表作了较大改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