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武博祎 | 关于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几点认识及建议
发布日期:2022-10-10 作者:武博祎 信息来源:中咨研究 访问次数: 字号:[ ]

关于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几点认识及建议

武博祎

摘要:本文从系统再造产业技术能力的角度出发,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对现代产业基础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建议坚持基础技术、技术基础、基础环境、基础服务、基础体系五位一体构建现代产业共性基础和产业环境,进一步提高基础产品、产业技术发展实力,并提出通过试点进行积极探索产业基础能力再造的建议,供有关方面决策参考。

关键词:产业;基础;再造;认识;建议

一、工业强基工程取得的成绩

根据《制造强国战略》,工业强基工程主要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等四个方面内容,简称“四基”。近年来,随着强基工程项目的实施,一大批关键技术得以突破,研发出了一批关键基础产品,为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宏观引领和推动作用系统显现,相关领域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根据《制造强国战略实施方案》,到2020年工业基础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建立与工业发展相协调、技术起点高的工业基础体系。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先进基础工艺推广应用率达到50%,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初步建立,基本满足高端装备制造和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十三五”以来,《制造强国战略实施指南》提出的各项内容基本实现,列入计划支持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业技术基础体系进一步完备,基本形成整机牵引与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制造强国建设基础得到有效加强。

强基工程的实施,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凝聚了行业共识,汇聚了社会资源,各方统筹协调推进的机制逐步建立,工业强基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社会影响力得到提升。

(二)一些领域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相关企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通过强基工程实施,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显著提升,产品使用寿命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持续提升,“中国制造”行销全球,2021年中国大陆品牌入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的数量达到77家,居全球第二,总品牌价值高达14223亿美元,华为、中国电网等中国知名企业入围榜单TOP20。

部分领域实现质量突围,在电子信息制造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拳头产品。我国通信设备规模世界第一,拥有华为等知名企业;发电行业的哈电、上电、东电已能提供国际先进煤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成套设备;输变电行业形成以我国为主导的国际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成套装备标准体系,装备关键部件自主化率达到90%以上,输变电成套装置出口比重超过25%,产品可靠性及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取得明显进步,现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技术水平,能生产出接近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并出现了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行业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已超越美国、日本、欧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以挖掘机为例,2010年,世界挖掘机龙头企业是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CAT)、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日立建机株式会社(日立建机)、韩国斗山集团(DOOSAN)等外资企业,CR3(行业集中度指数)为38%左右,国产化率仅25%,到2018年,挖掘机龙头企业是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公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CR3为48%,国产化率大幅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3.93%,连续5年稳定提升,共提高2.91个百分点,与2013年水平相比,相当于2018年多产出10650.6亿元合格产品。出口产品召回指数2018年较2013下降了33.7%。国内挖掘机产品销量从2007年开始稳步增长,到2011年首次突破30%,到2017年国产品牌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到2020年底,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了70%。

(三)一批关键基础产品和技术实现产业化,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得到改善

通过强基工程,开展了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工程化、产业化建设,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协同开发等有效措施,如一重核电大型封头类锻件、东方电气重型燃气轮机耐高温叶片精密铸造及陶瓷涂层工艺,京东方柔性显示屏等生产工艺获得突破,半导体级高纯多晶硅、掺铥光纤激光器、盐酸埃克替尼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地位产品实现了工程化、产业化;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高端装备部分发展瓶颈得到了有效解决。

据统计,近80种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近70种标志性关键基础材料、近20项标志性先进基础工艺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信息通信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电力装备领域的“四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四)技术基础得到加强,产业基础服务能力明显改善

据统计,通过强基工程实施,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发展需求,围绕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制修订、认证认可、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安排服务平台项目共39项,建立了高端装备零部件先进成形研发检测技术、航空轴承检测鉴定、齿轮强度与可靠性试验检测技术、智能电网用户端产品研发检测及可靠性技术、超特高压开关设备可靠性与全寿命周期服务等辐射全行业的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及食品安全标准技术、移动智能终端公共安全技术等基础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得到逐步完善。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信部共同印发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建立了一批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标)准,工业基础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完善。

(五)“龙头”效果显现,部分领域基础研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批复建设动力电池、增材制造等10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合成纤维、机器人技术等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认定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为主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实施新一轮的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向智能、绿色、服务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完善和落实企业创新的政府采购,首台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鼓励政策,加快推进双创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加快创新投入,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目前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超过40%开展创新活动,我国创新开发明申请量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二,数量大幅增长,质量同步提升。

(六)基础产业聚集发展趋势明显,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显著增加

强基工程涉及百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项,主导产品包括工业机器人、发动机尾气后处理产品、微小型轴承、传感器、模具、齿轮、密封件、气动元件、紧固件、液压件、注塑机、碳纤维材料、碳化硅材料、石墨烯材料、半导体电光源、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等。

通过做强优势产业链,开展制造业全产业链持续创新能力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完善产业生态;通过培育初步形成了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船舶、新能源汽车、车、新材料)、珠三角地区(电子、汽车、家电、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5G)等国家及深圳(电子信息)、宁波(石油炼化)、长株潭(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武汉(光电产业)、西安(航空航天装备)等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的基础产业集聚区和世界级“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在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力,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

(七)通过创新支持模式,产业基础体系发展得到促进

“一条龙”应用计划是以工业基础领域重点产品和工艺应用为牵引,以专业化第三方机构为推进单位,组织协调相关研发、制造、共性技术服务、金融机构等单位,提升产业链,优化创新链,配套服务链,培育人才链,形成协同创新、耦合互动、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其核心体现“一方”专业推进;“双向”耦合互动;“四链”高效协同三个方面。并与第三方机构签订《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实施协议》,约定主要实施内容和要求,并确定时间进度。

各推进单位组织深入基层调研,梳理产业链关键、薄弱环节,通过组织技术磋商研讨会、产业发展论坛、推广应用现场会等,促进了上下游企业技术交流与对接。目前已经推进实施了16个“一条龙”计划,完成了首批4条龙计划。通过遴选,确定“一条龙”应用计划试点企业45家,示范项目48个。通过上述举措,加强了整机与配套产需结合,初步形成了产业链发展重大瓶颈制约破解方案,优化了产业链发展配套服务,初步形成了上下游协同创新体系。

二、对产业基础能力再造的几点认识及有关工作建议

现代产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产业基础能力强,产业链水平高,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就会更足。紧紧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是中央基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做出的重要部署。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推动现代产业和现代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再造产业基础能力。

(一)对现代产业基础能力的总体认识

1.产业基础能力的内涵

关于产业基础和产业基础能力的范围和内涵,学术界、产业界、管理部门有不同的理解。产业界普遍认为,现代产业基础有别于传统的产业基础,由基础技术、技术基础、基础设施、基础服务、基础体系、基础产品、产业技术有机融合共同组成。其中:(1)设计、制造、试验等基础技术,由软件及工具、制造工艺及装备、试验方法及设备等体现,相对传统的产业基础,软件及工具的影响明显上升;(2)标准、计量、可靠性等技术基础,通过规范、规则、方法、基准物质等体现,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3)信息网络、信息感知、信息利用等基础设施,以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信息感知技术等体现,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4)上述三个基础构成产业共性基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5)决策管理、科技创新、生产组织、配套供应等基础体系,组成产业环境的整体框架,形成基本的运行机制,影响力日益增强;(6)金融、保险、信息、人才、知识产权、物流等基础服务,为产业活动提供基础保障,成为了产业基础的核心要素之一;(7)基础体系和基础服务,构成产业基础环境,一方面推动产业共性基础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产业共性基础提出需求;(8)产业共性基础和产业基础环境的五类基础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且相互作用,构成现代产业基础,形成产业基础能力;(9)产业基础能力通过产出基础产品和产业技术叠加生产资源和制度供给支撑基础产业的发展,并再次叠加生产资源、制度供给支撑顶端产业发展。

2.产业基础能力在产业发展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从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产业共性基础、产业基础环境、基础产品、产业技术在整个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如下图1。

图1 产业基础能力在产业发展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二)产业基础能力态势的基本判断

实践证明,产业基础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的整体素质、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基础能力的再造,需要针对产业基础能力涉及到的内容,制定产业基础能力分析图谱,并据此系统分析各基础要素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根据“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要求,科学谋划。

1.能力再造类别和评价标准

(1)巩固:对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且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能够稳定供货的基础产品,提供稳定服务的产业技术、产业共性基础能力,要通过制定有效的制度供给或资源配置,使其继续保持稳固。

(2)增强:对于国内已填补空白、能够替代进口,但尚不能稳定批量供应的基础产品、不能稳定提供服务的产业技术和产业基础能力,采取必要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措施,使其得到质与量两个方面的加强,同时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提升:对于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不足以支持产业和产品迈向中高端的产业基础能力、基础产品和产业技术,通过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使其质量得到提升,规模得以扩大,满足高端产业的发展需要。

(4)畅通:再造产业基础决策管理、科技创新、配套供应、产业组织等基础体系,拆除制度壁垒、实现工作协同;去除技术、标准等门槛,实现资源共享;打通基础技术、基础服务、基础设施需求和供给障碍,实现协调发展。

2、产业基础能力状态基本判断

根据产业基础现状,以及近年来国家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的成果,下面图谱概貌描述了现代产业基础的基本要素以及应采取的具体再造措施。

表1 产业基础能力再造状态示例图谱

(三)关于产业基础能力再造的几点建议

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应根据中央做出的紧紧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重要部署,在坚持战略、需求和问题导向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分析、整体谋划,并有针对性的制定路径后加以推进。

1.完善建立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工作机制

产业基础能力再造是一项涉及改革体制机制,调配各类资源的系统工程,需要中央政府经济、科技、金融等多部门联合,并运用行政、经济、法规等多种手段,持续推进才能实现。因此,建议在中央政府层面明确牵头部门,并建立纵横协同,上下联动的决策、管理、实施和监督工作机制,以协调各方,统一行动。

2.明确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工程重点

根据本文界定的现代产业基础范围,建议按基础技术、技术基础、基础设施、基础服务、基础体系、基础产品、产业技术,直至基础产业,对现代产业基础能力现状进行全面梳理,找出短板、弱项,按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等四类明确重点,制定再造计划,并明确相应配套措施。

3.开展产业基础能力再造试点

为稳妥推进现代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建议选择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存在问题较为突出并具有普遍性,且前期进行过较深入分析的行业和领域,如:技术基础的标准化,通过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明确重点内容,开展试点、并不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三、选择高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标准化,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试点

伴随着这些领域高新和高端装备产业的发展,以科技发展、装备制造、使用维护等生存基础和建设作为依据,为各种装备建设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和特性,供共同使用或重复使用的技术政策、管理流程、工作依据等规范性文件—即标准,其数量、种类、范围、水平等也得到快速发展,标准体系也不断完善,标准制定、验证、实施、评价、改进、废除等标准化工作能力也不断得以提高,有力地保障了装备建设技术运用的秩序、装备性能的可靠、产品使用的规范、管理流程的一致、工作活动的统一。

总结我国装备产业标准和标准化工作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表现四大主要特征:一是标准化工作自身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标准化工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策理论、法规制度、管理体系、工作体系、标准体系;二是发挥了重要的保障服务作用,为政府、军队、企业和社会研制和生产装备、销售和采购装备、使用和维护等,提供了重要的管理和技术依据;三是诞生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形成了行政领域和行业色彩浓厚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并一直沿用至今;四是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工业行业标准、军工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并存,标准门类多、层次多,标准制定管理多主体、多层次,标准技术支撑体系呈现垂直运行状态。

高新和高端装备都具有涉及专业广、投入资源多、技术含量高、参建单位多、使用要求多样等特点,需要有高效有序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予以规制,才能够使其得以顺利研发、试制、生产、使用和高效率的维修保障。然而,标准作为高新和高端装备产业的核心技术要素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制定组织管理模式、技术支撑体系、标准体系、标准化工作能力、标准实施应用、标准化全过程的评价监督等,已不能满足高新和高端装备军民深度融合、科技协同创新的需要,不能满足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高新和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建设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建立一体化国家战略能力体系的需要。有必要按照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通过改革创新,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组织实施旨在强化建立决策领导体系、优化重塑组织管理体系、调整再造技术支撑体系、统筹建设能力保障体系、科学完善标准体系、系统构建监督评价体系的高新和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基础能力的标准化再造工程。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贯彻战略要求

(1)树立标准化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推动标准实现从服务保障地位向牵引推动地位转变;(2)对标国家战略要求,打造新的高新和高端装备标准化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工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标准体系;(3)以效能为中心,突出标准化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保持体系协调、保证产品质量、增进共用共享、降低成本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4)成体系培养标准化人才队伍,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标准化思想理念,营造“讲标准、学标准、用标准、遵标准”的良性氛围;(5)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各项活动,发挥标准对推动装备制造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总体原则思路

(1)坚持改革引领,优化重塑标准化组织管理体系,实现高新和高端装备标准化工作的协调高效领导;(2)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再造标准化技术支撑体系,使标准制定更具科学性和代表性;(3)聚焦国家战略,科学谋划全要素标准体系及进行标准建设,使标准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4)坚持需求牵引,系统建设标准化工作支撑手段,形成全业务链条的体系化工作能力;(5)坚持创新驱动,完善制定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使标准化工作治理能力现代化;6)坚持试点先行,持续推进高新和高端装备标准建设,避免走弯路无效能。

(三)重点再造工作

1.构建标准级别、标准属性、标准层次三维一体的标准体系

按国家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标准管理级别;技术标准、产品标准、管理标准、使用标准、工作标准等标准领域属性;高新和高端装备平台、分系统、部组件、元器件、配套材料等专业领域标准对象层次,三维一体构建更高层次和兼顾领域更广的高新和高端装备标准体系,并据此对现有标准进行梳理,按新的标准体系对存量及新制定标准进行统一编码、统一标识,形成高新和高端装备新标准。

2.再造标准化工作体系

调整再造以高新和高端装备类别及专业领域为主线,组织管理、装备建设、装备使用等有关方面人员参加;不同层次和领域的行政和技术指挥系统(总指挥系统和总设计师系统)协同工作;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分别承担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制定的标准化工作体系。组织开展高新和高端装备系统级、配套产品级以及专业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3.完善标准化技术支撑体系

在现有各级、各领域标准化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本着融合、协同的原则,建立统分结合、上下联动,通专互补、军民融合,覆盖高新和高端装备制造全要素、全过程、全领域,小核心、大协作,核心为主、外围为辅,集政府、军队、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为一体,以国家标准化管委员会、国家级标准化技术中心、不同装备和专业领域分中心、地方和团体标准化技术支撑机构、企业标准化工作站为依托的标准化技术支撑体系。

4.优化标准化工作监督考核评价体系

综合我国标准和标准化工作的实际情况,坚持系统方法、运用系统思维,从领导决策、组织制定、实施监督、能力建设等方面积极谋划,完善建立覆盖高新和高端装备建设全要素、全过程、全主体的标准化再造工程政策法规和工作机制。围绕高新和高端装备标准战略制定、年度计划安排、标准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修订等各环节及各相关主体,建立由中央军民融合委员会办公室领导、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指导、各有关管理部门实施技术监督的第三方监督考核评价体系。

(四)具体试点领域

航空机电产品门类多、种类杂,具有典型的试点代表性。初步考虑,该项工作试点将在全面评估航空机电产品标准及标准化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按“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分类精准施策,稳步实施。具体试点内容及预期成果如下:

1.试点内容

(1)建立航空机电标准化行政和技术工作体系,健全航空高新和高端装备机电产品军民深度融合、科技协同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2)构建航空高新和高端装备机电产品标准化数据平台,以及航空高新和高端装备机电产品全寿命周期标准论证、研制、验证、实施、监测平台;(3)形成标准符合性评价和试验验证能力,标准资源共建共享能力,标准智能化应用能力,标准符合性评价和认证能力,快速选择优势供应商和产品能力,标准化专家咨询与培训能力,达标与品牌认证能力,标准化全面人才培养能力,标准化信息和服务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标准战略研究、决策支撑和标准推广宣传服务能力。

2.试点成果

(1)形成一套“工程牵引标准,标准支撑工程”、标准嵌入工程研制流程、良性互动的标准化工作模式;(2)开发一批航空高新和高端装备机电产品“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产品数据库;(3)编制一批有利于军民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促进关键技术发展、推动试用验证、保证产品研制、支撑装备使用、加快示范应用落地的全生命周期军民通用航空机电产品标准;(4)升级一批代表管理最高水平、引领先进技术发展的机电产品国家标准、国际标准;(5)建立系统完善的、适合航空高新和高端装备机电产品标准化工作的系列规章制度;(6)形成支撑航空高新和高端装备机电产品标准化工作的理论、方法和工具。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