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文化

“疫”无反顾兄弟连:中咨管理公司监理人护航“生命方舟”的那些事
发布日期:2022-07-18 信息来源: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访问次数: 字号:[ ]


28天,16人团队,不舍昼夜,投入北京某应急工程项目监理,保障5000套房屋建设顺利完工……

这就是虎啸生风的“中咨速度”!

创造纪录者,就是中咨管理公司钢构事业部项目监理团队。

北京首钢西集重大活动应急场所工程是北京市政府为落实新型冠状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而设计建造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总建筑面积21.6万平方米,一期工程为采用集装箱式预制模块拼装的临时用房,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

28天里,项目团队雷霆出击、尽锐出战,如行云流水般协助施工单位完成基础换填、筏板施工、集装箱体吊装、内外装饰、水电系统安装调试等全部施工任务,以专业力量、敬业精神托起“生命方舟”,向北京疫情防控交出高分答卷。

 

 

闻令而动,先锋队挺身而出

5月24日,北京新一轮疫情防控处于胶着状态。中咨管理公司接到上级委托,作为西集应急隔离用房项目唯一监理单位,紧急投入建设。没有人问原因,没有人问工作条件,更没有人问能得到什么,只带着一句“没问题”,就义无反顾从四面八方集结,投入与疫情赛跑的大会战。

 

项目建在哪里,党旗就飘扬到哪里。中咨管理公司钢构事业部在两天内组建起一支由5名共产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和9名青年员工组成的项目团队,第一时间成立党小组,全体党员亮身份、亮承诺,带动所有人员争分夺秒抓进度、控节点、保工期,一场24小时全周期全过程监理掀开序幕。

 

并肩作战,“兄弟连”冲锋在前

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作为只有16名队员的项目监理团队,要在“重安全,防疫情,抢工期,保质量”的前提下,协调参建各方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干部带头,说一不二。钢构事业部总经理李强是项目总指挥,那28天里,他的路线都是“两点一线”:公司、项目驻地。他靠前指挥、随时都在,从不让任何问题在他这里有片刻耽搁。因持续受到阳光灼伤,他的双臂红肿爆皮,团队成员看在眼里,心里更有了拼一把的干劲。

钢构事业部副总经理刘暐是项目总监,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一天平均接打电话上百个,白天忙完调度工作,晚上组织召开例会,检查当天进度、安排明天任务,忙完已是凌晨。连日的操劳,嘴上不知不觉长了一串水泡。

 

全员跟上,勠力同心。从清晨到深夜,每名项目成员都一心扑在工作上。困得不行的时候,就找个椅子在角落休息一会儿,接到电话又继续精神抖擞地去巡视和验收。无论是骄阳似火还是大雨倾盆,现场总能看到中咨人忙碌的身影。他们日行3万步,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安全帽里全是汗水蒸发后凝结的盐碱粒。

 

总监代表陈晔提前进驻项目并参与设计方案论证及现场办公住宿条件接洽,直至工程完工未休息过一天。土建工程师孟元麒、监理员李中华每人都穿坏了两双运动鞋,鞋底都已磨掉。监理员于淼强忍痛风带来的煎熬,坚持一一核对进场物料并取样送检。监理员王华由于长期旁站巡检,腿脚浮肿,导致正常的鞋子都穿不下了。土建工程师沈鹏隐瞒父亲病重的消息,认真做好关键环节工作后,才披星戴月赶回老家。土建工程师刘长城每天在烈日下、尘土中巡检现场施工质量,超过18个小时佩戴口罩,一道道深深的压痕在他晒得黝黑的脸上清晰可见。机电工程师张棋从春节过后就连轴奋战于多个项目,虽然家在北京,但已经连续120多天没有回过家。63岁的排水工程师李杭每天都要无数次登高爬低,有时还要钻进高度只有75CM的楼体底部,趴在地上打着手电筒,逐一检查每一根给排水管道是否合规……

这样的细节数不胜数。

 

专业品质,“赶路人”精心监理

优化设计方案。项目监理团队结合项目需求和过往工程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与设计、总包单位一道,针对不完善的设计方案、不合理的节点安排进行及时沟通、妥善处理,既节省了设计等待时间,又避免了设计返工和修改。

优化组织架构。采用区域负责与专业负责相互配合的矩阵式项目监理组织架构,从施工区域与工程专业两方面共同把控项目质量和工程进度。实行“一岗双责”制,由安全监理工程师牵头,项目全体人员参与24小时安全巡视,筑牢安全屏障。

优化验收程序。采取线上预约形式,工序报验监理部工程师随叫随到,24小时轮班在岗保证实时验收。监理工程师加强巡视检查力度,发现问题随时要求总包单位进行调整,确保了验收一次性通过。

优化运转机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卫浴产品供货缓慢,成为影响完工的最大隐患。项目监理团队主动请缨、派人驻场、督促进度。当时正值北京疫情扩散时期,人员出京困难。中咨管理公司发挥业务遍布全国、分支机构众多的优势,协调湖北分公司,派出人员进驻整体卫浴加工厂执行紧急监造任务,保证了工程顺利完工。

28天的时间,中咨管理公司的监理工程师们在超强负荷下持续运转,他们黑了也瘦了,却将一个个不可能的任务变成可能,而他们倾心浇筑的“生命方舟”正是责任担当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