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国安全生产》杂志 | 全国政协委员苟护生:持续推进特别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 |||||
| |||||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危害程度深。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好洪涝、干旱、台风、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苟护生十分关注国家特别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他告诉记者,2008年以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先后对一些地区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开展了研究和咨询工作。“虽然近年来各受灾地区救灾与恢复重建工作成效突出,但距离党中央有关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要求尚有差距。”苟护生说。 结合以往所做的调查研究,苟护生认为,我国特别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还存在风险点辨识与研判不足,缺乏灾害危机意识;防灾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应对灾害能力不足;应急处置能力、救援能力整体较弱;灾后恢复重建标准不一等问题。基于此,苟护生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 在加强风险辨识能力建设,提高群防群治水平方面,苟护生建议,结合风险普查划分重点监测对象,提升应急动态监测和预警能力,改进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的预报精度与时效性。“落实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健全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也要加大防灾教育宣传力度,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群防群治能力建设。”苟护生说。 在补齐防灾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方面,苟护生建议,要对风险普查隐患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巩固和提升区域重要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蓄滞洪区安全设施的建设与修复。 在完善应急救援体制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方面,苟护生建议,完善“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全社会统筹”的应急处置救援模式,研究制定防灾减灾工程安全评价制度。组建工程险情快速评估与应急处置专业队伍,提升工程险情分级评价与应急处置反应能力。 在强化重建韧性建设,提高洪涝灾害防治水平方面,苟护生建议,制定相关重建标准规程,加强责任主体明晰的韧性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工程韧性,增强防火、防震、防涝等多灾种综合抵御能力。“强化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研究论证打通下游退洪退涝通道。完善山洪灾害预报预警体系,着力推进蓄滞洪区建设。”苟护生说。 文、图:本刊记者 刘小晨 | |||||
相关链接
- 《人民日报》两会特刊 | 全国政...2025-03-11
- 《环球人物杂志》|访全国政协委员...2025-03-02
- 经济日报 | 稳步推进高水平对外...2025-02-28
- 新华财经 | 下好科学规划“先手...2024-11-15
- 中咨公司以高标准咨询服务助力打造...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