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打造四省边际枢纽经济
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思考
吴梦宸 王大卫 郑芮希
摘要:当前正处于“十五五”规划机遇期,衢州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正迈向发展新阶段。本文分析了衢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面临的短板问题,结合“十五五”时期国家加快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要求,确定衢州发展战略定位、目标和路径。提出加快打造浙皖赣闽四省边际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引领,全面推进衢州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四省边际;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战略工程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南接福建、西邻江西、北连安徽,是四省交界区域内的重点城市,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1]。衢州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明显,历史人文底蕴丰厚,生态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衢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浙江“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新定位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新使命[2],牢记“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成为全省经济向中西部临省拓展的一个桥头堡”“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重要嘱托[3],抢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叠加机遇,围绕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构筑四省边际桥头堡,全力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大花园最美核心区打造等重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衢州市迫切需要锻长板、补短板,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浙皖赣闽四省边际区域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衢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衢州高质量发展态势向好
(一)区位优势突出,正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4]
1.衢州市位于浙皖闽赣四省交界区域,是区域内枢纽性城市
近年来,衢州抢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叠加机遇,围绕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构筑四省边际桥头堡,加快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深化打造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等示范区建设,积极融入杭州都市圈,与杭州、绍兴、黄山等圈内城市建立密切的交流渠道,持续提升发展能级。

数据来源:《衢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图1 衢州市区位示意图
2.交通条件优化,正加快提升区域内外的互联互通水平
衢州立足打造长三角内陆开放桥头堡,近年来依托“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区位优势和“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优势,深入打造快速集散、布局合理、便捷高效、产运融合、功能齐全的现代物流体系。
衢州市在浙江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井”字型高速公路、“六纵五横”国省道干线公路贯穿全境。铁路网络联通全国,构建了省内1小时、长三角2小时高铁交通圈。衢江航道全线恢复通航并进行“四改三”工程,衢州港与宁波舟山港、嘉兴港、长江出口港等初步形成港港联动格局,成为四省边际最大内河枢纽港。航空服务不断完善,衢州创新构建四省边际机场联盟,2024年,衢州机场正式迈入百万级机场行列,站稳全国支线机场第一方阵。
2025年,衢州被选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二)产业特色明显,正处于传统主导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换挡”的关键时期
衢州市制造业整体规模稳步增长,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和集群化转型。2024年,衢州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55.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12.45亿元,分别是2020年的1.43倍和1.58倍。聚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特种纸等主导产业,衢州在细分领域形成了氟硅新材料、动力电池、电子化学品、空气动力装备等特色制造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增长动能强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43.31亿元,三次产业占比达到54.9%。现代农业稳中向好,农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3.1%,达到95.82亿元,“双柚(胡柚、香柚)”、油茶、茶叶三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7.89亿元,同比增长3.2%。
(三)人文底蕴深厚,正努力建设“诗画浙江”长三角地区最佳旅游目的地和全国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
衢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孔氏南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孔氏南宗家庙坐落于柯城区,是孔氏“扈跸南渡”的文脉延续地。形成了以“两子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标识,正聚力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2024中国地级市品牌综合影响力指数衢州位列第29,实现持续进位。衢州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九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浙江省的重要生态屏障。森林资源丰富,活立木蓄积量3249.78万m3,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846.06万t,森林覆盖率接近70%,是“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和浙江省大花园核心区。特色文旅蓬勃发展,形成了人文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齐头并进新业态。
(四)县域经济发达,正全力打造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全市县域经济注重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持续做大做强,做实县域经济“压舱石”。2024年,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龙游县的GDP增速分别为4.4%、10.8%、6.1%、5%、7.8%、6.6%,是衢江区、江山市、龙游县、开化县均高于浙江省GDP平均增速。衢州以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为战略抓手,全力打造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在点上推进、样板先行基础上,结合“一江两港三溪”串联6县(市、区)的地理特点,市县协同发力,以“六地融合”(6个县市区)、“六位一体”(山水林田村镇)推动百姓增收、城乡共富,实现“1+1>2”的效应。
二、衢州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短板
(一)区域枢纽能级亟待加强
衢州地处四省边际区域,区位特征明显,但在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布局中处于末梢边缘,尚未纳入国家和省规划的都市圈和城市群核心区域,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相比,衢州在科技创新能级、高端产业集聚、国际物流通道等方面仍存在差距,亟需通过强化交通物流、产业协同、开放平台等举措,进一步提升枢纽地位,增强在四省边际乃至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势能。
(二)产业发展水平亟待增强
农业农村部《2023年全国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报告》数据显示,衢州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55.2%,较全省均值低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瓶颈突出,重点产业自主产权和技术创新支撑相对薄弱,缺乏龙头企业和核心产业支撑,千亿级产业链尚未破局,规上工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第三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024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整体增加值比重不足30%,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支撑力度有限。
(三)对外辐射能力亟待提高
衢州的路网密度与通达性较江西上饶、浙江金华、安徽黄山等周边城市稍显不足。以高铁网络为例,上饶凭借京福高铁枢纽地位占据先机,随着衢黄铁路的建成,其枢纽功能将进一步增强,这将对衢州区域物流竞争力带来影响。尽管衢州港近年来呈现强劲发展态势,但与金华、宁波等拥有成熟航线网络和完备临港产业体系的港口相比,其在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及产业配套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亟待通过深化布局实现能级跃升。
(四)县域经济发展亟待发力
衢州工业发展呈现显著的“市强县弱”格局,智造新城作为市本级工业核心载体,集聚了378家规上工业企业、31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9家主板上市企业,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628.8亿元,占全市54%的比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然而县域经济短板明显,即便是工业规模最大的柯城区,其产值与全国百强县2000亿元的门槛仍存在较大差距。县域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价值链层级不高的问题,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形成,产业体系亟待完善升级,整体仍处于向中高端攀升的关键发展阶段。
(五)文旅产业贡献度亟需提升
2024年,衢州市文旅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全年接待游客3932.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29亿元,同比增长17.7%,增速位列浙江省第一,发展势头强劲。然而,与周边知名旅游城市黄山、上饶相比,衢州仍存在一定差距,2024年黄山市旅游总收入达841.77亿元,上饶市更是达到2418亿元。这一差距折射出衢州文旅发展面临的挑战,高影响力的景点不足,文化IP转化效率不高,项目附加值有限,文旅融合仍有提升空间,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弱于黄山、上饶、安庆及金华等同类型城市。

三、衢州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为更好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衢州要紧紧围绕“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胆探索,以产业创新高地、省际合作典范、共同富裕样板、生态价值基地为重要本底,以长三角地区枢纽生态城市发展为标杆,加快打造浙皖赣闽四省边际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动衢州成为全省经济向中西部临省拓展的重要“桥头堡”和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5],实现衢州经济更强劲、产业更高端、区域更开放、生态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二)发展目标
1.全国战略融合枢纽再造典范
重塑区位优势,借势借力加快发展,建设长三角向中西部辐射的重要枢纽,浙江陆海双向通道东西延伸辐射的重要节点,成为“聚浙西、通四省、联全国”的国家战略融合枢纽再造典范。
2.全国特色产业创新高地
聚焦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锚定六大标志性产业链,以科技及体制双创新省级改革试点、衢州四省边际科创走廊为主抓手,加快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
3.省际历史文化传承纽带
讲好“姑蔑文化”“两子文化”故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省际文化交流;聚焦“南孔文化”,以打造中国东南儒学走廊为抓手,铸造省际历史文化传承纽带。

4.全国生态价值实践基地
统筹推动衢州生态本底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共生共荣、交相辉映,联合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美誉度的区域文化品牌,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现代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让美丽风光和人文底蕴浸透衢州整体气质,塑造衢州独特印象。
5.全国省际共同富裕示范样板
在四省边际地区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实施提升居民收入富民行动和农民增收致富行动,让共同富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四、衢州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任务
面向“十五五”,衢州锚定打造浙皖赣闽四省边际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战略定位,可聚焦再造战略融合枢纽、推动产业创新、传承历史文化、生态价值实现、打造共富样板等重点任务,以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工程推进衢州“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打造四省边际“桥头堡”“枢纽城”
1.构建现代化综合运输大通道
以杭深近海内陆通道、武九衢甬通道等为重点,完善衢州“米”字型综合运输大通道,构建1小时到达省内主要城市、2小时到达长三角主要城市、5小时到达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的“125”快速交通圈[6],加快融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
2.建设四省边际现代化交通枢纽
以衢州新机场、衢州站、衢州西站为门户打造客运枢纽互通体系,完善衢黄南饶“联盟花园”生态旅游协作区客运服务网络,打造四省边际旅游客运组织中枢。坚持“客内货外”原则,以多式联运枢纽港为核心形成货运物流枢纽体系,加快布局智造新城货运枢纽,强化枢纽系统集成整合。
3.打造高质量交通物流服务网络
推动枢纽再造提档升级,促进枢纽经提质增效。济全方位融入国家战略,整合优化衢州港、铁路场站和衢州机场等基础设施物流资源,加快优化衢州物流运力和服务网络,发展面向四省、长三角和全国的物流服务网络,壮大衢州现代物流主体,提升物流枢纽网络化运行功能,建设高时效、多方式的物流供应链体系,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二)打造区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1.打造全国一流新材料产业高地
巩固全球最大的钴材料产业基地领先地位,在氟硅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国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基地[7]基础上,争创国家级综合性新材料产业基地。强化氟硅新材料、电子化学材料、锂电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建成全国重要原材料战略基地。
2.推动先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力建设技术先进、布局合理、应用便捷、成本可控的“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建设智能示范工厂,加快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制造业发展[8]。扩大新能源多元供给,加快现代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光伏发电项目、抽水蓄能电站、新型储能、电网设施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
3.积极布局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
积极承接G60科创走廊,打造衢州基地。在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电子、生命健康、低空经济等领域,培育和集聚一批高成长潜力的科技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标识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园区,并争取将其纳入全省乃至全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体系。
4.赋能现代服务业加快融合发展
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重点企业依托产品延伸服务环节,大力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共享生产平台等融合发展新业态,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和新增长空间;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
(三)打造国际生态文旅标杆城市
1.打造中国东南儒学走廊
发挥衢州作为浙江省大花园建设核心区、钱塘江诗路文化带重要节点等优势,打造以衢州为中心的中国东南儒学走廊,讲好“姑蔑文化”“两子文化”故事,传承长江沿线优秀传统文化,打好“保护牌”“项目牌”“运营牌”。
2.创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抢救宝贵非遗资源,使其逐步走向生产实践,加大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表达,推进九华立春祭、开化草龙、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省际文化交流,保持不同地区非遗的鲜明特色,展现文化融合中的多样性。
3.重塑多元文化景观带
复兴礼宜乐和的钱塘江“儒学之路”“唐诗之路”,沿江构筑“杭州儒学活动中心——衢州儒学教化中心——武夷山儒学理论中心”儒学之路,对接大运河(浙江段)文化带。串联唐诗宋词中的名湖、名山、名江、名迹,构建钱塘江“唐诗之路”;共保钱塘江多元水田肌理,建设差异化沿江景观。
4.打造标识性文创品牌
在“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基础上,重点打造一批体现衢州自然和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和IP。进一步挖掘“衢州有礼”的内涵,放大衢州历史文化庆典和礼庆魅力,引入时尚元素,以大型演艺演唱会等活动引入流量,赋予文旅产业更多时代特征。
(四)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1.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地
用好用足衢州政策创新机遇,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畅通生态产品经营开发和价值实现路径。
2.促进生态产品品牌增值
鼓励全市相关企业参与打造特色鲜明的“衢”字号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提升生态产品价值[9]。
3.提升全域生态旅游辨识度
打破行政藩篱,重构全域旅游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彰显衢州特色,弘扬历史文化。
(五)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样板区
1.推动新一轮山海协作
着力推进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以县域为重点完善精准对接合作机制,支持各园区、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县区共建一批融合发展型、科技创新型、临港共建型、生态经济型、园区互动型等多元合作样板。
2.培育县域创新载体
重点提升产业园区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明确园区主体功能和产业定位,进一步明晰园区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县域产业园区要选准主导产业,辅之以特色产业或配套产业,做大做强产业体系。
3.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着力提升四省边际政务服务、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衢州各县城道路、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统筹四省边际公共服务规划,着力打造高品质宜居宜业县城。

五、政策建议
(一)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抢抓衢江航道能力提升和高铁建成通车的战略机遇,深化与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互联互通,将衢州打造成为长三角2小时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充分发挥"黄金水道"和综合交通枢纽优势,积极承接长三角中心城市的高端产业功能疏解,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的共建共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拓展对外合作空间,紧跟国家步伐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RCEP成员国、非洲国家等新兴市场[10]为重点,持续提升市场深度和辐射范围。
(二)完善四省边际区域合作发展机制
探索建立四省边际区域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11]。加强四省边际城市间交流合作,建立健全跨省城市政府间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省际会商机制[12]。深化四省边际区域在规划衔接、跨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联防联控、产业园区布局优化调整[13]、基本公共服务有有效衔接、改革创新等方面合作。
(三)加强四省边际区域特色文化交流
以四省边际区域文化馆、博物馆和美术馆为载体,通过联合承办文化艺术会展活动,促进文化交流融合。深化“文化交流特派员”机制,促进区域内文化人才的流动与合作,推动跨省文化资源的深度整合与有效开发。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支持社会组织、文化企业、科研院校等单位参与文化资源共融共享,构建资源融合、各展所长的跨区域文化产业体系。通过旅游资源的跨界整合和空间优化,开发“长廊式文化”“节点式城市”等特色文旅线路。设立跨省文化创意产业合作试验区,共同打造集自然景观、历史遗迹、节庆赛事等元素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带。
(四)强化重大工程项目支撑
结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加快推动一批能较大提升四省边际区域外联内畅水平的高速铁路、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贯通融入毗邻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基础设施网络,协同推进跨省能源通道、水利水运、信息数据、环境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加快提升四省边际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提升衢州在区域内的整体通达水平和对外辐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玲玲,段菁菁.“五链”融合,聚“链”向“新”[N].新华每日电讯,2024-11-22(006).
[2]易炼红.牢记嘱托铸忠诚感恩奋进再出发实干争先展担当更加坚定自觉地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J].政策瞭望,2024(10):4-9.
[3]朱素芳.牢记嘱托敢闯敢试努力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上走在前列[J].政策瞭望,2024(07):20-23.
[4]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当先锋走前列[J].政策瞭望,2024(09):39-42.
[5]“浙十年”衢州牢记嘱托追赶跨越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J].政策瞭望,2022(10):32-35.
[6]朱虹影,周银龙.衢州市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能级提升策略研究[J].市场周刊,2023,36(06):69-72.
[7]陈心妍,王霞君.衢州:打造“中试+”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以“自主管理”模式“转”动创新高质量发展[J].今日科技,2024(05):32-33.
[8]叶东晖.上海“3+6”产业体系重构升级与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J].科学发展,2022(03):5-14.
[9]我国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J].上海质量,2021(05):56.
[10]李小玉,李华旭.新质生产力赋能中部地区在更高起点上崛起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企业经济,2025,44(04).
[11]单威.共享理念视域下赣皖省际交界村落景观设计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2.
[12]赵峥,钱诚,张沁.山东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价值、比较优势与路径策略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1(04):64-72.
[13]李伟,成锦涛.空间视角下黄河流域绿色信贷发展的碳减排效应研究[J].开发研究,2024(03):140-150.
注:原文载自《综合运输》2025年第8期,本次发表有改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