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构建面向全民出行服务的发展指标体系
发布日期:2018-08-15 信息来源: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访问次数: 字号:[ ]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发展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形成了以发展规模和速度为导向的指标体系。这套体系在我国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建设交通大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套以交通基建硬件数量规模为主导的指标体系已不适合指导未来交通强国建设的需要,亟须构建新的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在经历快速发展阶段后,交通运输的发展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应构建面向全民出行服务的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实现交通运输的高质量发展。

出行行为是每个公民生存、生活、生产必须的行为。人作为出行行为的主体,在出行活动过程中应当具有公平自主选择的能力和权利;出行行为同时也是多方面的选择行为,可以选择是否出行、何时出行、利用什么交通方式出行、和谁一起出行等。高质量的交通运输服务应该保障每个公民的出行需求和出行选择权利,既应该满足“走得了”,更应该满足“走得好”。但现实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现有的指标体系中,往往过于强调机动化出行的相关指标,忽视或弱化了其他方式出行应享有的权利。如在某些城市,为了解决机动车拥堵问题,而简单增加基础设施供给,道路变宽了,机动车畅快了,但行人过街却因为道路加宽,既增加了过街花费的时间,又增加了过街面临的风险;为了满足快速增加的机动车带来的大量停车需求,一些城市通过占用路侧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建筑退让空间等设置停车位,车辆停放问题解决了,但非机动车通行空间、行人步行空间却被严重挤压。这些做法虽然使得在城市拥堵指数、停车泊位供给等个别指标上得到了满足和提升,但人们骑车和步行的体验却严重下降。在这样的指标体系引导下,城市无法为人们提供体验良好的步行、非机动车等绿色出行环境,使得人们降低体验感受、忍受较差的慢行出行环境或者被迫采用个体机动化方式出行,甚至不得不放弃出行。对于需要良好慢行出行环境的人们而言,这种情况甚至谈不上“走得了”,更难以说“走得好”。

在现有的指标体系和实践中,从交通专业角度提出的相关指标较多,忽视了个体出行的主观感受,往往强调对交通整体的控制与梳理,个体相较于整体而言被认为是可以控制的对象,而不是被服务的对象,他们的主观感受常常被忽略。这导致我们无法了解个体的出行感受和体验,缺少相应的指标,也就不能更好地分析交通系统的服务是否真正满足了所有出行个体的需求。即使现在的大数据等技术可以为我们呈现出更多元的分析结果,也无法进一步探究人们在出行中的多维度体验数据呈现怎样的特征,更无法探究这种体验感受对最终的出行选择决策是如何影响和作用的。我们需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交通运输作为服务行业,出行者作为服务对象而非控制对象,更加关注出行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建立表征出行者在出行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主观感受指标,以更好地指导和发展交通运输系统。

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个体因为个体属性的差异,如性别、年龄、是否身体残疾等,出行需求必然存在差异。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已达17.3%,同时,残疾人数占总人口数超过6%,0至14岁儿童比例占总人口数超过16%。老人、残疾人、儿童、妇女等弱势群体的出行需求是否可以得到满足,交通运输发展的指标体系是否可以更加关注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加贴心的出行服务,是检验交通运输是否真正可以满足所有人既能“走得了”又能“走得好”的试金石。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发展指标,关注不同方式、不同群体出行选择意愿,关注人们在出行中的主观感受和体验,逐步构建起面向全民出行服务的指标体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