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新时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
发布日期:2019-03-04 信息来源: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访问次数: 字号:[ ]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涵和战略重点,只有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协调壮大,现代化经济体系才有坚实的基础。

01 独具特色的中国产业体系已经形成 正在迈向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1953年至1957年,通过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我国产业体系进入了初步建立和发展阶段,形成了计划经济框架下工农业为主的产业体系。1958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后,“大跃进”政治导向下形成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门类基本齐全的产业体系,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从1979年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全球产业分工的阶段,产业体系开始向均衡调整转变,轻重工业比例得到合理化的调整,交通、能源等瓶颈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对产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2004年我国从以往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转为以扩大内需和产业升级为动力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回顾我国产业体系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近乎完整的、独具特色的中国产业体系,也具备进一步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市场空间和条件。进入新时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重塑与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形成历史性交汇,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逆全球化浪潮重启,美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试图在新技术平台上提升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继续牢牢掌控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抢占现代化竞争的制高点。纵观全球,所谓的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非是至善至美,正如习总书记曾强调的“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一样,我们也不应该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从我国历史和国情、科技和产业基础出发,探索符合我国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路径。

02 新时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

1  以新兴产业为关键抓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革命必然引发产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放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促进了纺织业的蓬勃发展;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应运而生;以信息技术等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带动了信息产业成为各国主导产业。信息技术革命也引领了美国二战以来最长的经济繁荣。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是以3D打印、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纷纷布局的战略高地。2010年我国提出确立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新引擎。2017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达10%,据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15%。新兴产业的发展融合了新能源、新材料、新科技等创新,代表着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的重点发展方向,辐射带动力强,是我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实现引领型发展的关键,将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  以超级工程为牵引铸就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

建设现代产业不仅要发展新兴产业,更要着力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现代产业应当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拥有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对内能够解决产业的痛点,对外能够抵御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中国高铁通过技术创新攻克了高速转向架等九大核心技术,受电弓等十大配套技术难题,实现了齿轮箱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成功解决了地面沉降、路基防冻、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等高难技术难题,不仅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添加了多张技术王牌,也给世界高速列车制造提出了一个新标准“中国标准”。“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成功研制突破了国外对我芯片测量软件的技术封锁,带动了整个国家海底传感系统的布局,把我国信息获取的手段推向全球。“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安装了4万多个中国自主研发的众核处理器,突破了美对我高性能处理器的技术封锁。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相继突破了深埋沉管、快速成岛、隧道基础、外海深槽安装等一系列世界难题,为中国工程建设标注了全新的高度。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超级工程中的科技创新成果无疑将铸就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3  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主要驱动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同发展。传统产业是我国优势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当前,我国煤炭、粗钢、生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工业品产能世界第一,但是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泛滥已成为传统产业典型症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因此,根本上应从供给侧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一方面应针对产能过剩产业淘汰落后、技术改造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供给质量,增强有效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应针对传统产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推进产业整合,节约成本及资源,使更多的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投入到优势产业和企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  构建有利于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良好环境是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部门协同和各级联动,推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汇聚到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大潮中。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以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系统创新链思想,完善普惠性支持政策,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行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财政税收政策,建立完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和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加快建设多层次制造业人才队伍。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