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谢元博 朱黎阳 罗恩华 | 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模式与路径探索
发布日期:2020-05-25 信息来源:中咨研究 访问次数: 字号:[ ]

【摘要】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的建设是破解城市固体废弃物“邻避效应”的创新道路,有助于新型城市功能区的建设,是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的主要方式。本文研究了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和特点,并结合北京市朝阳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实践经验,分析了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优化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循环利用;建设模式;低值废弃物

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是对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轮胎、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园林废弃物、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废润滑油、废纸、快递包装物、废玻璃、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等城市废弃物进行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的场所。该基地的建设是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推动新型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按照《关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18〕502号)文件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复了50家试点基地,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典型模式,为推动城市绿色循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力保障。

一、基地建设主要模式

2018年国家部委已批复的50家基地建设模式多样,按照建设内容、运营方式、参与主体等的不同可分为五种主要类型(详见表1):

一是围绕回收体系建设基地模式,如无锡市惠山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浦江县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二是龙头企业整体带动模式,如临沂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兰州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聊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三是企业投资市场化运营为主模式,如东莞市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江阴市秦望山产业基地。

四是政府主导运营模式,如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扬州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成都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五是政府“筑巢引凤”建设模式,如周口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肥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总体而言,基地建设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以处理多种生活垃圾及再生资源的低值废弃物为主。通过统筹建设集多种废弃物分类、运输、处理的回收体系,以保障后续企业的稳定运行。

二是形成涵盖多种废弃物协同处置的相应企业。在基地的前期建设中,一方面依托已有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产业基础或拟建园区开展协同性资源再利用的升级改造;另一方面在前期龙头企业或已建项目较少的情况下,以开展基地前期配套、协同共生共享基础设施为主,为后期招商引资创造条件。

三是主要是为了破解“邻避效应”。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情况下开展,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大部分基地以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展。

表1 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运行模式案例

二、基地建设实践—以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例

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简称朝阳基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部,是朝阳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消纳的重要承载区。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建设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单位的公示》,北京市朝阳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成功入选。

图1 朝阳基地区位示意图

朝阳基地具有十多年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利用项目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经验,为开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朝阳基地处理设施完善,拥有北京市唯一建成并稳定运行的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全国技术最先进、环保标准最高的清洁焚烧中心,北京市唯一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厂,多项自主创新技术全国领先的卫生填埋场,以及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厂,已成为北京市唯一初具规模并投入实质性运行的大型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朝阳基地建有填埋、焚烧、餐厨等垃圾处理设施,在内部形成了水、电、气、热的物质和能源循环链条,在外部形成了产品、废物、资源的大循环链条。朝阳基地大胆探索和实践首都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一是优化园区总体布局。按照《北京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在发挥固废处理产业优势的前提下,突破原有功能,引进、开发新的环保节能项目,由纵向发展转向横向延伸,朝大气、污水、新能源领域进军,形成多元化、综合化发展的新格局,持续领跑行业发展。构建“三个中心、四个产业区”总体格局(见图2)。其中,“三个中心”是指固废高效处置示范中心、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中心和循环经济科研宣教中心;围绕“三个中心”总体布局和环保新区的功能定位,重点打造环保、能源、绿色、科教四个产业区。通过优化空间布局,使基地产业关联性增强,产业集聚度提高,可直接降低物流成本和管理成本。

图2 朝阳基地产业布局示意图

二是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按照“产业成链、物质循环、集约发展”的要求,秉承“零废弃、零填埋、零污染”的理念,立足朝阳基地现有资源,从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低碳运行等方面着手,推动基地内各垃圾处理设施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节水、节能、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建立低能耗、低排放的物质和能量的内部和外部循环链条(见图3)。

图3 朝阳基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条图

三是优化固体废弃物收集运输体系。优化环卫基础设施配置,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加强生活垃圾收运管理。加大环卫行业资金投入,对陈旧、落后的环卫基础设施进行关闭、整合、提升和改造,提高环卫行业综合发展水平;实行垃圾收集、中转对接和末端处置全程密闭化,采用“以桶换桶”收运模式,实现垃圾桶定点集中密封吊装作业,提升环境卫生整体形象;加强生活垃圾收运监督,根据垃圾收运量增幅情况及时配置作业车辆,定期检测车辆密闭性能,开展安全规范作业,及时定点排放污水,减少污水“滴、漏、洒”现象。

四是聚焦环境污染防治。朝阳基地通过加强对运行设施的监管、对设备工艺的升级改造和环境的整治提升,严格控制设施污染物排放量,将标准从达标排放提高至力争零排放。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加强填埋区垃圾渗沥液的防渗和处理能力。在废气污染治理方面,鼓励废气回收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通过洒水的方式控制填埋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采用袋式除尘器处理垃圾焚烧厂产生的烟尘;采用半干法净化工艺,“喷雾干燥反应塔+袋式除尘器”的组合方式,去除废气中HCl、SO2、HF等酸性气体;采用控制焚烧技术防治烟气中的NOx、CO、重金属、二噁英等污染物。在噪声污染防治方面,采取消音、隔音和减振以及加强厂区绿化等措施。在固废治理方面,提高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减少固废排放量;设置移动式栅栏并设置绿化隔离带,采取及时覆盖措施,防止强风天气将固废吹散,造成二次污染;建设填埋场专用道路,采用集装箱密封车运输,防止运输过程中垃圾飞散。

五是推进公共设施共建共享。为满足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需要,实现设施的规模化、集约化运营,朝阳基地加大固体废弃物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培育专业化废物处理公司,构建废弃物交易物流中心和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再生资源和再生产品交易市场,实施废物交换系统建设工程,建立废物信息交换系统,建设虚拟废物交换中心,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建立健全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强化污水原位再生,提升企业内部水循环利用水平,建设完善中水回用设施,提高中水回用率。同时开展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集成优化,重点打造园区垃圾协同管理信息平台、低值废弃物处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以全国环境园区为载体的低值废弃物处置信息共享平台,综合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管理”等先进技术,为低值废弃物处置大数据运营提供新的合作模式。

三、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为安全、集中、高效处置城市废弃物提供了可行方案,通过资源高效利用支撑城市绿色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但目前在基地的建设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是资源循环利用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现有的部分再生资源、垃圾填埋、焚烧企业分布散、规模小,技术设备简陋,易产生较严重的污染。城市及郊区正在布局建设的部分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企业也可能对城市形成一定污染。

二是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有待完善。基地在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规范建设和垃圾分拣、加工处理方面能力不强,一方面目前垃圾回收主要依靠居民的源头分类,但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仍有待提高,且垃圾分类项目还不够完善,大多仅限于将餐厨垃圾从生活垃圾中单独划分出来;另一方面基地内垃圾回收利用企业或经营者各自为政,垃圾综合利用行为缺乏统一的调节和调度,垃圾分类的规模化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随着入园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和企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基地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短板日益明显。基地现有公共服务设施条件难以满足基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需要,如废物交换平台等支撑性平台建设明显不足,建成区部分管网需要提升。现有的机构服务力度不够,缺乏人才交流、技术交流、产权交易、技术成果转化等高效平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四是监控管理落后、宣传力度不够。基地现有环保监控点不够,不能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园区环保动态,不利于直接掌握基地环境情况,监控不严也将容易产生环境“二次污染”问题。

四、优化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中统筹考虑,结合城市地形、风向,距离主城区运距等综合因素,科学合理规划基地建设区域。

二是在基地项目建设前期,优化完善生活垃圾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通过“两网融合”,统一完善回收网络,避免在项目的运行阶段,存在吃不饱、收不回、运行困难的局面发生。

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垃圾回收利用属于社会公益类项目,部分项目在运行与收运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运转困难问题,地方政府可以适当考虑以收运补贴或者生活垃圾与再生资源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增加再生资源项目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开展生活垃圾回收与利用的积极性。

四是加大保障力度。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办法与机制,规范引导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再生资源等进入基地,确保形成全部垃圾-基地-资源的运转模式,方便城市主管部门与环保部门全过程有效监管。

五是逐步引导多元公司运营模式,伴随园区多企业入驻,政府在市场的运营管理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应逐步以PPP模式、特许经营权、地方债等多种模式,推动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当中。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关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7, 10(11): 3-4.

[2] 本刊讯. 两部委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8(05):6.

[3]张川.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以上海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为例[J]. 环境卫生工程,2019, 27(0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