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杨上明 | “十四五”前瞻:推进石化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
发布日期:2020-07-29 作者:杨上明 信息来源:中咨研究 访问次数: 字号:[ ]

石油化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和驱动器,能够发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链平稳运行的关键作用。当前,在国际疫情蔓延、油价大幅震荡、全球经济衰退多重因素叠加背景下,我石化产业应主动作为、化危为机、激发活力,找准新定位、培育新优势、采取新举措,积极探索“十四五”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思路。

一、“十三五”石化产业取得主要成就

1.石化产业规模跃居世界前列

截至2019年底,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6271家,全年增加值同比增长4.8%,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国的11.6%和10.8%。成品油、乙烯、甲醇、化肥、农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千万吨级炼厂由2013年的21家增加到2019年的28家。石化产业整体规模进一步壮大,大宗产品产销位居世界前列,企业规模实力显著增强。

2.主要产业链条呈现良性发展

2019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8.58亿吨,原油加工量6.52亿吨,成品油产量(汽、煤、柴油)3.6亿吨;乙烯产能2917万吨,产量2590万吨,平均开工率88.8%,自给率55.3%。对二甲苯(PX)产能2432万吨,产量1452万吨,自给率由2018年40.8%跃升为49.2%。炼油、乙烯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PX-PTA-PET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

2019年,聚乙烯、聚丙烯产能4583万吨,产量4034万吨,表观消费量为5987万吨,自给率达到67.4%。聚乙烯、聚丙烯、ABS、聚碳酸酯等产品净进口量达2288万吨,多数为国内不能生产的高端产品。

3.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炼油、乙烯、芳烃等新建项目正加快推进,内蒙古鄂尔多斯、宁东、新疆准东等大型现代煤化工基地也已基本建成,已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为主导,沿江、西北及东北各具特色产业集群共同发展的格局,产业布局基地化、园区化优势凸显。

4.技术装备水平持续提高

炼化新催化技术、新型煤化工技术、自动控制与信息技术、新型环保与节能技术等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千万吨级炼油装置国产化率超过95%、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国产化率超过80%。大中型石化企业主要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自动控制,炼化智能工厂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5.绿色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2019年行业单位能耗持续下降,万元收入耗标煤同比下降10%,重点产品单位能耗继续下降,电石、纯碱、烧碱、合成氨等重点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同比分别下降2.18%、0.6%、0.51%和0.69%。行业节能节水、减排降耗多方发力,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二、三重因素叠加对石化产业影响深远

1.成品油需求减弱、炼油产能过剩,对我炼化板块降本增效造成较大压力

疫情对炼油、化工、材料3个领域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成品油受损严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与2019年同期相比,3、4月份我国成品油产量分别下降21%、19%,终端零售量下降约30%。疫情期间中国石油关停43套炼化装置,炼厂曾降到61%负荷运行。

疫情造成成品油需求降低,再加上去年已投产的恒力、浙江石化2000万吨/年进一步释放产能,中科湛江、海油大榭、洛阳石化即将相继投产,周边邻国炼厂相继投用,成品油出口将收缩等因素,将进一步加大成品油产能过剩。中央企业炼厂开工负荷将降至70%以下,成品油将面临量价齐跌局面,利润形势较为严峻。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率、汽车保有量、新能源汽车替代等因素,中咨公司预测,2025年左右我国成品油需求基本达到峰值3.59亿吨,之后逐年缓慢下降、至2035年为3.38亿吨。2021年至2035年间,预计国内乙烯、PX需求量将稳定增长,到2025年、2035年乙烯需求量将达到6100万吨、8600万吨,对化工轻油需求量分别为0.96亿吨、1.45亿吨;PX需求量为3800万吨、4800万吨,对化工轻油需求量分别约为0.37亿吨、0.55亿吨。

综上,预计2025年、2035年我国内市场石油需求为6.57亿吨、7.17亿吨。从消费角度出发,国内作为交通运输燃料的成品油需求将于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但化工轻油需求仍维持较高增长。我国石油消费仍存在一定增长空间,但其消费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即由生产成品油转向生产化工材料为主。

2.国际油市价格震荡对我油气化工影响喜忧参半

油价大幅下跌降低原油进口成本并通过产业链传递至炼化中下游产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但由于疫情期间消费停滞,交通物流受阻,假期延长和延迟复工,石化下游采购几乎停滞,导致石化产品库存高涨,严重影响石化产业链顺畅运行。

短期来看,低油价使化工整体利润率较高。原油成本沿产业链逐级向下游传导,其价格影响化工品价格走势,短期虽然存在消化库存压缩盈利空间,但中低端石化产品在低油价下效益水平会更好;高端石化产品取决于技术含量,对油价波动反应不大。长期来看,低油价使得石化产品竞争力大幅增强,煤化工、新能源不再具有成本优势,将重构我石化行业竞争格局,但需防范低油价引起的国内炼化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三、“十四五”石化产业总体发展思路

总体来看,我国石化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蔓延、世界经济衰退、油价大幅震荡三重因素叠加背景下,我国亟需紧抓未来 2至3 年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战略窗口期,结合国际需求和自身优势,坚定“自主化、一体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道路,坚持石化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模式,加快推进行业降本增效、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近期1至2年来看,为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石化行业需多管齐下,全面激发企业活力,重点强化以利润为核心的效益导向,确保企业实现稳增长目标,把疫情和油价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

远期3至5年来看,按照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思路,在全球视野化解产业发展不利因素、转危为机,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与应对风险能力。

1.坚持“自主化、一体化、多元化、国际化”,深度推进我石化产业转型升级

自主化。作为基础性原材料产业,我石化产业需坚持立足自身优势加快发展。基于石油资源禀赋原因,“十四五”期间炼油行业以调整产能结构性过剩作为主攻方向,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2025年将产能规模控制9亿吨、2035年9.3亿吨左右,维持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规模。烯烃行业加快发展并优化产品结构,在以石油作为主体原料的基础上,考虑煤炭、乙烷、轻烃等30%左右的原料结构,力争“十四五”末建成乙烯4800万吨产能,赶超美国位居全球第一。以对二甲苯为代表的芳烃行业需充分发挥PX-PTA-PET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继续占据核心重要地位,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

一体化。炼化一体化不仅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合理完整的石化产业体系、维护国家产业整体安全的重要手段。除成品油外,乙烯、对二甲苯等重要基础化工原料应立足国内为主保障供给。未来我国乙烯、芳烃需求仍有一定增长空间,亟需在优化炼油能力结构的同时,结合石化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在成品油有效供应能力控制在合理水平的基础上,保障乙烯、芳烃等化工材料用油。因此,我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应坚持深度炼化一体化,最大程度实现原料、产品、能源的互供互用,上下游协同发展,减油增化,尽量将稀缺的石油资源“吃干榨净”,将石油主要用于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材料,增强石化产业整体竞争力,力争2025年一体化率提高到25%,2030年达到30%。形成以七大石化基地为核心,以环渤海、杭州湾、粤闽桂和东北、西北、沿江“三群三带”烯烃产业集群为特色,以炼化一体化为特征的石化主体产业集群。

多元化。实现原料多元化、产品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从原料看,石脑油、乙烷、轻烃及煤炭共同构成烯烃原料来源;从产品看,烯烃下游高碳α-烯烃、茂金属聚乙烯等高端产品应充实目前以通用产品为主的格局;从投资主体看,我国石化企业已形成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为主,中国海油、中国兵器、神华集团、大型民营以及外资企业广泛参与、共同发展的格局,未来将延续多元化投资主体竞争格局,在全球疫情蔓延带来影响下,加快兼并重组,进一步加大产业集中度。

国际化。石化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一是增强能源安全自主保障能力,实现油气资源来源多元化,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确保我国在大国能源博弈中保持主动地位;二是增强我企业国际竞争力,倒逼我国企业提升技术、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石化产业综合实力提升。在坚持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提升本国油气化工产业链完整性、先进性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油气化工上下游一体化走出去,推动企业海外集群化发展,稳步拓展海外资源和市场。

2.不遗余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早谋划启动下一批重大项目布局

在兼顾疫情防控与恢复经济的基础上,有效扩大内需、弥补外需不足,投资仍为最重要的对冲手段。中央大型企业需特别强化市场意识,积极推进深度炼化一体化和“减油增化”,确保企业具备灵活生产成品油与化工材料的手段,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一是加快在建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包括中科炼化、广东石化、浙江石化(二期)等炼化一体化项目,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有序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复工,组织工作专班,精准施策,打通用工、运输、原材料供应等堵点,加快恢复正常建设进度。

二是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提早谋划,不断充实项目储备库,如中石油广东石化二期项目、云南炼油提质升级项目等。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畅通审批绿色通道。

3.抢抓机遇,加大产业链集群发展力度

我国制造业规模占GDP 的 30%,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比也近30%。石化产业需紧抓未来 2-3 年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战略窗口期,在此轮全球产业分工调整中加快进程,深化改革开放,抓准机遇进行“引资补链”“引资扩链”。抓住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快构建一批跨领域、延长链的世界级规模和全球领先水平的区域产业链集群,如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以及东南沿海、黄海地区、东北地区等特色鲜明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区域跨行业产业集群。

4.发挥科技创新推动作用,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一是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重大战略需求,开发聚烯烃弹性体等高端聚烯烃材料、5G通信基站用核心覆铜板用树脂材料、电子特气、电子级湿法化学品、光刻胶、抛光材料等高端电子化学品领域基础材料,推动行业融合,提高整体发展。

二是重点布局战略新兴产业技术攻关,加快推动氢能系列应用包括加注及氢燃料电池等、石墨烯应用等技术研发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