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华社.南水北调工程累计调水700亿立方米[EB/OL].中国政府网,2024-03-18.
https://www.gov.cn/yaowen/tupian/202403/content_6940251.htm#1.
[2]夏军,石卫,王强,等.海绵城市建设中若干水文学问题的研讨[J].水资源保护,2017,33(1):1-8.
[3] 孙叶飞,夏青,周敏.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33(11):23-40.
[4] 徐传谌,王鹏,崔悦,等.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000—201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7(6):26-29.
[5] 赵勇,王庆明,王浩,等.京津冀地区水安全挑战与应对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2,24(5):8-18.
[6] 许继军,曾子悦.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配置思路与对策建议[J].长江科学院院报,2021,38(10):27-32,39.
[7] 徐蕴韵,吴昊,李永泰,等.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用水结构及其时空演变[J].水资源保护,2022,38(2):97-102.
[8] 陈晓楠,靳燕国,许新勇,等.南水北调中线干线智慧输水调度的思考[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1(5):46-55.
[9] 章诞武,丛振涛,倪广恒.基于中国气象资料的趋势检验方法对比分析[J].水科学进展,2013,2404):490-496.
[10] 左大幸,臧传富,汪丽娜.1980—2019年珠江流域潜在蒸发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人民珠江,2022,43(10):41-49.
[11] 卓莹莹,赵慧霞,魏敏,等.近59a黄河流域蒸发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J].人民黄河,2021,43(7):28-34.
[12] 赵静怡,张翔,柯航.1956—2016年武汉市降水变化规律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21,54(7):588-593.
[13] 余鹏明,管孝艳,陈俊英,等.基于Spearman秩相关的再生水利用量影响因素研究[J].节水灌溉,2019(10):78-82.
[14] 陈旭,韩瑞光.基于水文分区的海河流域洪水演变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1(11):69-77.
[15] 李艺珍,岳春芳,曹伟.基于滑动Copula函数的金沟河流域径流-气温关系变异诊断[J].长江科学院院报,2020,37(11):33-39.
[16] 毕可心,董增川,李大勇,等.温州市不同海拔极端降水时空演变[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53(1):31-40, 130.
[17] 侍雪.泰州市用水影响因素与变化趋势分析[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2023.
[18] 王浏琳,陈家栋,张方敏.基于神经网络的南京市用水量预测[J].水电能源科学,2023,41(12):28-31.
[19] 李彦彬,闫文晶,张海涛,等.基于改进GM-LSSVR模型的郑州市用水量预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2(1):141-146.
[20] 王文生.海河流域防御2021年夏秋连汛经验启示[J].中国水利,2022 (8):4-7.
[21] 刁子乘,赵晶,韩宇平.中国北方地区工业用水边际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民珠江,2022,43(11):8-15.
[22] 田贵良,高廷艳.水资源税改革对缺水地区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J].资源与产业,2022,24(3):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