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研究

李开孟:多维度审视我国PPP咨询业发展现状
发布日期:2018-12-12 信息来源:开孟观察 访问次数: 字号:[ ]

为进一步推动PPP模式规范有序发展,探索中国PPP可持续发展之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担任指导单位,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承办,中国光大银行、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中国高校PPP论坛协办的第三届中国PPP论坛于12月1日在清华大学隆重召开。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投融资分会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开孟博士针对我国PPP专业咨询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发表主旨演讲。现将演讲内容整理刊发如下。

全国具有10年以上执业年限的全国工程咨询单位共3291家,占全国工程咨询单位总数的比例为32.87%。全国成立10年及以下的工程咨询单位共6720家,占全国工程咨询单位总数的比例为67.13%。

在10011家工程咨询单位中,共1381家单位拥有甲级资信,占比为13.8%。其地区分布情况如下。北京市拥有的甲级资信工程咨询的为最多,明显多于其他省市,说明北京市是全国有实力的工程咨询机构聚集的地区。

4.我国咨询工程师情况 

在中国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备案的咨询工程师数量为80163人,分布在21个专业领域。各地区拥有咨询工程师情况见下图: 


在PPP专业咨询方面,2014年以来,我国PPP咨询迎来大规模发展的阶段。除传统的工程咨询机构外,大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及新成立的各类机构都在开展PPP咨询业务,且没有按照工程咨询资质要求进行准入管理。

5.PPP专业咨询情况 

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成员单位共260家,其中理事单位64家。从事PPP咨询的专业机构超过400家。中国工程咨询协会评出的首批PPP甲级资信单位共104家,是我国PPP专业咨询的代表性机构。

三、中国PPP咨询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我认为,中国PPP专业咨询的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做好十个方面的转变。

1 .“先决策、后咨询”转变为“先咨询、后决策”

咨询的本意是为决策服务的。PPP咨询的目的是为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但是,很多项目是否应该上马,实际上是在咨询之前已由当地政府首长拍板确定。咨询的作用仅限于论证当地首长的决策是英明的。这种情况下,“可批性”论证成为常态。所谓的“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基本上都是可批性研究。这种做法失去了“专业咨询”的本质属性,咨询本身失去其应有价值,必须将PPP咨询回归本源。

2. “碎片式咨询”转变为“系统性咨询”

目前的PPP专业咨询呈现碎片化状态,分解为“PPP规划咨询”、“可研PPP专章”、“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PPP法律咨询”、“合同谈判咨询”等不同类型,与“可行性研究”分离。可行性研究又被分割为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价、地震、地质灾害、水土保持、通航影响、项目用地、项目用海、安全生产、压覆矿藏、压覆文物、消防安全、职业健康等20多项专业咨询。由于缺乏系统性思维,难以对PPP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把关。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政府职能必须转变。

3. “审批闯关咨询”转变为“全过程专业咨询”

目前PPP咨询的核心任务是获得政府的审批入库,并能够签订PPP合同。至于PPP合同能否落实,则很少关注。PPP咨询重前期,轻运营的情况突出。难以适应加强事中、事后管理的要求。PPP项目的重要属性就是在整个项目周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全过程咨询是PPP咨询的核心属性。今后尤其要加强PPP项目运营绩效管理咨询,解决当前PPP项目前期咨询与全过程绩效管理分割的问题。全过程咨询可能会有多家咨询机构参与,但必须有一家牵头单位对全过程咨询服务负总责。 

4. “简单模仿咨询”转为“创造价值咨询”

很多PPP咨询报告照抄所谓的“模板”,搞工厂化流水线批量产生,而不是结合项目特点进行专业化咨询论证,为项目实施“创造价值”。“简单模仿咨询”使得PPP咨询流于形式,失去专业咨询应有的专业价值,损害PPP咨询的行业形象及社会地位,并使得真正专注于“创造价值”的专业咨询的价值难以得到认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咨询服务的价值创造造成很大危害。创造价值的专业咨询,对咨询专家提出更高要求,必须能够切实解决项目业主的实际困难,为业主真正创造价值,咨询收入与其所创造的价值挂钩。 

5. “灵机一动咨询”转为“专业理性咨询”

很多PPP咨询服务停留在“专家拍脑袋”的阶段。尤其是各种专家论证会、评估会,缺乏认真的事前准备,没有摸清项目情况,随意发表专家意见。部分专家论证会预设立场,专家难以做到独立客观,成为可批性闯关的工具。“专业理性”的咨询论证反而得不到承认。PPP咨询是一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咨询服务,对咨询专家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必须系统性地提高专业素养。 

我国工程咨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今后应逐步适应“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监管、用数据创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汇集各领域行业数据、经济数据,变“专家经验咨询”为“数字化专业咨询”。 

6.“封闭式咨询”转变为“参与式咨询”

很多PPP咨询活动由咨询团队封闭进行,基本模式就是撰写各种可批性报告。以“可批性报告”的工作量衡量这些咨询任务的价值。PPP咨询关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利益相关者分析及参与式咨询是其本质内在特征。咨询是一系列持续性的活动和过程,公众参与及信息公开是其必然要求。咨询成果需要接受公众及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评判和市场检验,而不是仅仅编写让政府部门认可的各种报告。

7. “政府背书咨询”转变为“市场导向咨询”

目前中国的PPP专业咨询,核心是关注“一方案两论证”。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只有通过“一方案两论证”的项目才能被贴上“PPP”的标签。事实上,很多PPP项目并不应该进行“物有所值评价”和所谓“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由于政府相关政策要求只有被贴上“PPP标签”的项目,才能入库,才能纳入政府预算,才能获得政府的背书,以便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等,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以PPP改革的名义增加事实上的行政审批许可环节,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标相悖。政府背书型PPP咨询,看政府的脸色,进行闯关性咨询,对于真正专业性创造价值的PPP咨询造成很大危害。

8.“中国特色咨询”转变为“国际惯例咨询”

我国2014年以来掀起了大规模推广应用PPP模式的高潮。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在PPP制度设计和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时,部分文件的制定热衷于盲目引进新的术语和概念,但对其实质内涵不能进行恰当理解,或不能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创新,对我国PPP模式的健康发展造成重大危害。所谓的“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可用性付费”、“可行性缺口补贴”、“政府购买服务”,都按照有关政策文件的要求进行了“中国特色”的处理。PPP模式本身起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PPP咨询应该多讲国际语言,与国际接轨,不要过分强调“中国特色”。

9.“承揽业务咨询”转变为“品牌维护咨询”

从“业务经营”转变为“品牌经营”,是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PPP咨询机构应更加重视品牌经营,而不是聚焦于“承揽业务”而放弃品牌建设。尤其是大型综合性工程咨询机构,要加强品牌建设,将服务质量、智库建设、专家团队、信息优势、资质管理、咨询理论方法标准研究作为品牌建设的重要支撑。要重视开展品牌经营,逐步实现PPP咨询机构从业务经营到品牌经营的战略转型,发挥“品牌”在业务开发、行业带动、兼并收购、战略合作中的引领作用。

10.“孤立奋战咨询”转变为“专业联盟咨询”

建立PPP咨询机构的专业联盟,加强行业网络建设,加强行业自律、行业交流和能力建设,是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牵头成立的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在PPP专业咨询行业网络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针对热点问题多次召开研讨会,分享知识和案例,受到业界的认可和好评。

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将进一步推动加强行业联系,尤其是推动与联合国欧经会、世界PPP协会(WAPPP)等PPP专业网络机构组织之间的联系,推动中国PPP专业咨询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为中国PPP模式的正本清源、规范发展,迈向健康可持续的PPP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