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佘湘耘 苏志欣 | “十四五”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前瞻与重点任务
发布日期:2020-06-02 信息来源:中咨研究 访问次数: 字号:[ ]

当前仍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黄金时期,交通工作重心将逐步由建设为主向建设与运输并重转移和过渡,要求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的协同并举。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交通基础设施是为交通运输提供支撑的基础性设施,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

一、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

1.创新驱动为交通运输发展赋予新动能。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积聚力量,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交通运输”深入实施,将加速对新的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以及新的运输组织模式、治理模式等产生影响,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将为交通运输发展赋予新动能和新优势。

2.区域协调发展为交通运输发展拓展新空间。我国形成了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国家战略进入落地实施期,四大板块步入协调发展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中国经济走出去步伐加快,都将为交通运输发展不断拓展新空间。

3.建设交通强国为交通运输发展注入新动力。《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了我国交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交通强国”的发展目标。围绕交通强国建设的思路和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三张交通网”(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两个交通圈”(“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全球123快货物流圈”),为交通运输发展注入新动力。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绿色交通发展带来新机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随着节能环保技术加快在交通行业的推广应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将促进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绿色出行加快发展,船舶和港口污染整治深入开展,新能源车辆加快普及,为绿色交通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运输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交通运输需要,要求顺应、培育和释放新的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实现交通运输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

2.资源优化配置的挑战。交通运输业涵盖面广,有以普通公路为代表的公共物品、以收费公路为代表的准公共物品及以货运为代表的私人物品,应当按不同属性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管好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3.质量变革的挑战。加大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仍是当前交通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基础设施网络的不断完善,今后一段时期,提升交通运输通达水平和运行效率作为工作重点推进,真正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轨,真正实现质量变革。

4.新旧动能转换的挑战。进入新时代,交通工作重心将逐步由建设为主向建设与运输并重转移和过渡,高度依赖传统要素投入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逐步触碰到“天花板”,必须寻求新动能,推动传统动能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的协同并举。

三、“十四五”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强化战略支撑引领作用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部署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强化战略支撑引领作用。

1.构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强化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以加快向西开放和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为主体,推进与周边国家铁路、公路、航道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构建联通内外、安全通畅的陆海空国际战略通道网络。

2.形成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新格局。强化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推动区域、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等综合交通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实施重大标志性工程,增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撑力,发挥交通先导作用。

3.发挥交通基础保障作用。进一步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交通建设,大力推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垦区林区交通发展,促进交通建设与农村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实现以交通便利带动脱贫减贫。按照军民融合要求,统筹推进沿边、沿海铁路和公路、军民合用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战备能力。

4.发挥交通大项目关键作用。推动川藏铁路、沿江高速铁路等重大项目,加大城际交通、物流枢纽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使交通基础设施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更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

(二)提升绿色交通水平

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着力解决城市内外部交通不畅问题,进一步提升绿色交通设施水平。

一是按照着力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的要求,不断完善综合运输网络,以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扩大铁路集疏运线路和疏港铁路建设,推动具备条件的物流园区引入铁路专用线,加强航道治理,加快构建铁水、公铁、公水、空陆等多式联运系统,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组合效率。

二是加大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内外交通衔接不畅问题,进一步强化“公交优先”,尽快调整城市交通出行结构,构建多层次和模式的轨道交通系统,推进城市慢行交通设施和公共停车场建设,加强充电、加氢、加气和公交站点等设施建设,提供功能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提升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水平,建设便捷高效的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交通畅通高效。

三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积极推进绿色铁路、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绿色航道、绿色机场建设,加强土地、海域、无居民海岛、岸线、空域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发展水平,实现交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推进智能交通发展

智能交通系统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是交通事业的一场革命,要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智慧交通。

一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战略,强化前沿关键科技研发,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可能引发交通产业变革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服务、监管等全链条各环节中的应用,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快智能铁路、智慧机场、智能公路、智慧港口、智能停车中的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与智能载运工具协同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监控、养护维修体系。

(四)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是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技术标准规范,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投入,提升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构建现代化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推进精品建造和精细管理。

二是坚持建管养并举发展,建立全寿命周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管理机制,加强基础设施运行监测检测,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养护,提高养护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增强设施耐久性、可靠性和通行能力,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

三是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加快建设铁路、公路、水路和民航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和布局,加强应急救援专业装备、设施、队伍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应急救援合作,满足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的物资、人员运输需求。

(五)推动交通发展新动能

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把培育新动能、提升改造传统领域、加速新兴领域成长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一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及交通、产业等专项规划,着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旅游业、制造业、商贸业、信息业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引导高铁经济、临港经济、临空经济等发展,培育壮大新领域新业态。

二是鼓励交通基础设施与地上、地下、周边空间综合利用,推动高铁、城际铁路、地铁、枢纽机场等交通站场、停车设施与周边空间的联动开发,融合交通与商业、商务、会展、休闲等功能,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大新动能发展的基础建设,以跨界视角,开展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研究,引导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方向。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制订技术标准,引导交通新业态新模式安全健康发展。

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1.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使命,进一步推动规划理念的转变,加强综合立体交通规划,协调好与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建设、重大产业布局的关系,平衡各种运输方式、建管养运、区域城乡、促投资与防风险的关系,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2.坚持市场和政府协同发力。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规范交通领域各类收费标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加快项目审核进度,不断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将政府投资集中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保障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点建设任务,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3.进一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处理好发展需求与建设能力的关系。充分考虑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和政府投资能力,加强债务风险评估,严格落实项目建设条件,区分轻重缓急,科学有序推进建设项目,严禁建设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明确交通项目债务主体,严禁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严禁以政府投资基金、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切实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制度性安排。充分考虑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调整与变化、国际贸易摩擦、新技术革命等因素对交通运输领域未来产生深刻影响的可能性,加强前瞻性研究和预判。

4.完善支持和保障体系。深化铁路、民航垄断性行业改革,推进铁路法、民航航空法等修订出台,完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适时调整完善针对新业态新模式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深入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人才培养,推动新型智库建设,提升交通发展软实力。进一步完善“大交通”管理体制,强化国家层面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协调机制,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融合发展。

注:原文载于《中国投资》2020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