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周东凯 范强 褚稳 | 我国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
发布日期:2025-08-21 信息来源:中咨研究 访问次数: 字号:[ ]

我国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

周东凯 范强 褚稳

摘要: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是践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从科技赋能、技术赋能、数字赋能、政策赋能、资本赋能、人才赋能等角度论述了培育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研究认为,仍需加强水产种业创新、发展深海渔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加强全产业链投入、建设智力支撑体系。

关键词: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蓝色粮仓;深远海养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途径。

水产品是人类摄取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是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是人类获取高端食材和蛋白质的"蓝色粮仓"。中国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1.4万多公里岛屿海岸线,跨越温带、亚热带与热带三大气候带,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突破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其中,海洋水产品产量超3000万吨,海洋渔业实现增加值4880亿元,同比增长4.0%;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008亿元,同比增长4.8%。加快发展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对于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践行大食物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以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为途径,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核心,以土地、劳动力、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手段,其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绿色生产力。

科技赋能,推进水产种业创新

水产种业是渔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实现渔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硬核“芯片”。 在全球范围内,海洋水产种业已步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多技术融合”4.0时代,而我国在水产育种领域的原创性技术仍显匮乏,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水产种业的核心技术体系主要掌握在科研院所手中,目前仍缺乏具有显著市场影响力的规模化领军企业。优质种苗供给充足,不仅能提升养殖环节的产量与品质,更能带动深远海养殖、生态养殖等项目的快速落地。当前,海南省、广东省、福建省等沿海省份,大力开展鱼虾蟹贝藻类畅销名贵品种的育苗,如石斑鱼、南美白对虾、龙虾、海马、海参、海葡萄、鲍鱼、东风螺等,初步形成了科研孵化、陆基育苗、海上养殖的产业发展态势。然而,水产种质仍面临生长性状退化、品质下降、抗病能力差等问题,亟须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一是构建现代水产种业体系。水产种业产业化需要社会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加强交叉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需以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为牵引,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央企、龙头企业联合构建“小核心、大网络”水产种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地方特色品种遗传育种中心。需聚焦新分子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站在国际行业发展的前沿来设计种业,逐渐培育形成“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育种模式,以市场化手段推进水产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制种(扩繁)等产业发展,持续壮大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水产种业产业体系,从根本上扭转“有种无业”局面。

二是高质量建设水产种业园区。水产种业企业需工业化思维,着力解决水产种业生产力不足问题,政府要加大资金补贴力度,支持水产种业园区开展海洋引水工程、养殖尾水处理工程、标准化养殖厂房、硬件基础设施等“硬投入”项目,扶持地方水产园区的平台公司做强国有资本,支持发展工厂化、智慧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相关部门在设施农用地管控、海岸带占用、海防林(红树林)占用等方面出台支持细则,制定有利于项目落地的政策。需鼓励国内建筑、光伏、风电、化工、粮食、农业发展、开发投资、供销合作、批发零售等央企、国企、民营企业进行跨界投资,设立专业公司投入水产种业,加速水产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需鼓励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给予项目审核便利,从项目技术可行性、财务可行性和还款来源可靠性等方面,适度放宽评估风险等级,支持水产种业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技术赋能,推进深海渔业发展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我国深远海可开发养殖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而当前利用率尚不足千分之一。海水养殖多集中在近海,从北向南形成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珠江三角洲、北部湾、海南等6个渔业经济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池塘循环水养殖、工船养殖等在水产养殖方面表现突出,桁架类网箱涌现出了全潜式、半潜式、浮式、座底式等多种类型。然而,深远海区域开发程度较低,尤其是海南渔业经济区(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发展滞后。需聚焦深蓝渔业、风渔融合、渔光互补、蓝色种业等新业态的融合突破,推动渔业生产彻底摆脱“靠海吃海”的资源依赖路径,转向“科技兴海”的创新驱动轨道,实现生产力质的跃升。

一是提升渔船装备水平。需加快清理“三无”渔船,实现近海无燃油小型渔船,推广液化天然气(LNG)、氢、氨、醇等清洁能源动力船型,推广箱式电源等可移动设备换装模式。支持“造大船、闯深海”,鼓励发展南极磷虾捕捞船,加强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远洋渔业领域的应用,推进远洋渔船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以机代人,应用生态友好、环保节能型渔船渔具和捕捞技术。支持沿海省份建设海洋渔船维修保障基地,建设国家级电动渔船和游艇研发制造基地,建设绿色渔港综合服务区,增强燃料加注站、充(换)电等供应保障能力。

二是加强海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构建海上卫星通信和海洋应急通信保障网络,推动天通卫星、新一代高通量卫星等应用,搭建海洋云服务平台、大数据计算平台和云安全平台。支持企业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5G传输技术、云平台、大数据算法等支撑的船载设施设备和移动式设备,开展海洋渔业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全生命周期数据安全管理,通过大数据预测、预警、辅助决策,促进渔业生产方式变革。推广船载卫星通讯系统,向海上渔业从业人员实时推送海洋水文气象观测预报数据,包括遥感卫星、岸基雷达、潜标、锚定浮标、漂流浮标、浮标等的观测网数据,水深、温度、盐度、海流、波浪、水色、透明度、海发光、海况等水文观测项数据,以及海面能见度、云、天气现象、海面风、海面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气压等气候监测指标等。

三是大力发展工船养殖。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深度参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重点推进大型工船养殖产业化发展。在此背景下,“海洋渔场1号”“国信1号”“深蓝1号”“经海1号”“德海1号”“蓝鑫号”“振渔1号”等一系列大型智能渔业养殖平台相继建成投用,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更呈现出数量稳步增长、集群效应初显的良好发展态势。未来,要强化项目综合收益,开展“新能源+渔业”项目,在深海养殖平台搭载波浪能、太阳能、风能等发电设备及储能装置,实现清洁能源自给,打造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要加快关键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提升对海域300米以浅、500米以浅渔业生产活动的管控能力。要强化项目组织,采取工程全过程咨询、设计采购一体化(EPC)方式,促进工程项目落地。要加快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向渔业养殖渗透,支持海上钻井平台、载人潜水器、航母等相关辅助技术向大型养殖工船、海上休闲渔业平台转化应用。

四是加快发展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一种基于海洋生态学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所需的场所,实现渔业资源科学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综合性渔业模式。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发展海洋渔业经济是提升中国在南海地区经济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东西相距900公里,南北长达1800公里,岛屿面积1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地处热带,水温适宜,水质优良,养分丰富,浮游生物繁多,海洋生物超过3000种,鱼类1500多种,贝类700多种。渔业资源潜在捕获量约500万吨,可持续捕获量200万吨/年,其中,水深500米以浅的潜在渔获量为6万吨/年,海南省捕获量不足1/6。西沙群岛是捕捞金枪鱼、马鲛鱼、红鱼、鲣鱼、飞鱼、鲨鱼、石斑鱼的重要渔场,也是潜水观赏海底世界的绝佳场所。海南省规划在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海域选址布局海洋牧场(养护型和休闲型)共19处,海域面积合计34平方公里。由于缺少大企业、大资金介入,海洋牧场项目进展缓慢,仍需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多方协同发力。需加快发展南海渔业,增强南海国际话语权,开展中国—东盟渔业国际合作,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实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利益共享。

数字赋能,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渔业渗透,需加快推动渔业养殖模式向智能化、精准化、无人化方向演进,需加快构建渔业数字化运营生态圈,形成多元参与、供需对接、价值驱动长效运营机制,推动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低效率、高污染、粗放式向创新驱动、高效率、可持续和集约式的转型跨越。

一是利用数字与AI技术重塑育种范式。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基因测序技术获取的海量基因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快速定位与生长速度、抗病性、抗逆性等目标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缩短性状改良周期。建立涵盖鱼类、贝类、藻类等物种的“数字种质资源库”,将其形态特征、生理指标、基因序列等信息转化为数字资产。构建“育种数字档案”并动态更新,实现种苗生长性能、遗传稳定性等指标的全周期追踪,为后续育种方案优化提供数据支撑。通过AI算法对不同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预测杂交组合的优势性状,为跨物种杂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二是开展养殖生产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鼓励数字企业与渔业养殖企业联合开展“养殖-加工-销售”的数字化协同,缩短产业链条的响应时间,并通过数据追溯实现水产品从“海洋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需鼓励企业利用云平台,构建覆盖苗种投放、生长监测、收获加工等全环节的数字系统,同时整合养殖企业、物流企业、加工企业的数据资源。养殖户通过手机APP查看网箱内鱼类的生长数据,提前预判收获时间,并将信息同步至加工企业,使其提前安排生产计划;物流企业可根据收获时间与数量,优化冷链运输路线,减少水产品在途损耗。

三是开展网箱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鼓励企业引入AI技术识别鱼群,提高海洋捕捞精度。在海上养殖网箱推广水下视觉技术,借助AI系统实时监测鱼类的摄食行为、生长状态,结合其生长阶段、体重等数据,精准识别鱼群摄食需求,实现饵料合理投喂;安装智慧渔业系统,配备实时监测设备,包括高精度海流计、多电极盐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湍流剪切传感器、多参数在线智能水质检测仪等;建设渔业养殖大数据云管理平台,采用物联网技术、水下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水下摄像机、传感器、自动投料机、自动控制水循环系统等新技术、新装备,利用自动化设备收集养殖水体pH值、盐度、溶氧量、浊度(透明度)、氨氮、亚硝酸盐、钙镁离子和污染物等数据,提高渔业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鼓励企业开发人工智能语言处理模型,为渔场推荐育种方案、养殖管理、健康监测、病害预警、渔业资源监测等。

四是布局海产品贸易加工园区。鼓励企业借助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纳入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中转口岸的有利政策,扩大帝王蟹、鲑鱼、扇贝等进口。支持企业发展南极磷虾油、鱼油、虾青素提取等产业,发展渔业循环经济,利用水产品加工剩余物,规模化生产有机钙、胶原蛋白、硫酸软骨素、海洋原创新药、高端生物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中欧班列发展水产品进出口。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新污染物,及微塑料粒子、放射性核辐射元素等纳入水产品质量检测范围。加强品牌建设和管理,鼓励企业开展国际质量认证、名牌产品认证、著名商标认证、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等。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电商等平台促进品牌营销。

政策赋能,健全政策支撑体系

一是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海洋渔业渔政管理部门需建立政策联动数字化指挥窗口,主要涉及渔业渔政、公安、应急、海洋、水利、生态环境、海事、港航、海警等部门,借助数字化手段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行业监管能力,为渔业作业人员提供公共信息支持,切实保障生产安全、生物安全、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全面加强有利于渔业高质高效、渔区宜居宜业、渔民富裕富足的制度设计。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入渔业。扶持创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究所等创新平台,推进实施一批海洋科技研发项目。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构建创业孵化全链条,建设海洋科技企业孵化器、中试基地、众创空间。用好“海创会”“海博会”“海洋周”等平台,加速海洋科技和重要创新示范成果转化落地。

三是推进全产业链迭代升级。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渔业全产业链,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水产种业出口、水产品进口为导向,推进内需中的水产品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做强主导产业,涵盖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业、水产品流通业、休闲渔业等方面。做精细分产业,涵盖海洋农林业、渔业捕捞装备和养殖装备制造、海洋仪器设备制造、海洋新材料制造、渔业数字交易等,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各类市场主体。

四是推进渔业绿色发展。海洋渔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需加快实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制度、渔业碳汇制度等。要围绕海洋渔业产业链、供应链全流程绿色化,从绿色养殖、绿色捕捞、绿色仓储加工、绿色物流、绿色渔港、绿色渔村等进行系统布局,提升水产品绿色健康品牌价值、水产品资源价值、渔文旅融合产业价值,提高产业溢出效益和产品附加值。

资本赋能,加强全产业链投入

多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下达专项资金用于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涵盖渔业资源调查养护、现代渔业装备设施、渔业基础公共设施、海洋牧场建设、渔业绿色循环发展、国际履约能力提升等方面,支持兴建了一批渔业产业园和渔港经济区,采取以奖代补、直接补助、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项目建设,使中国渔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鱼蛋白肽、海参肽、蛤蜊肽等海洋优质动物蛋白,以及虾青素、不饱和脂肪酸等仍不能满足国民营养需求,仍需进一步加大全产业链支持力度。

一是提高财政资金补助标准。依据现行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项目补助政策,每个项目补助金额不超过2500万元,每个创建项目补助金额不超过2000万元,政策已实施多年,补助标准过低,不足以撬动南海海域海洋牧场项目建设,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及时修订2017年制定的《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管理细则(试行)》,按照市场建设成本,动态调整补助标准,以激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市场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大资本进驻深远海渔业,鼓励国内石油、天然气、可燃冰开采企业、海上风电企业等设立渔业业务板块,利用设备和技术条件,在充分评估经济、安全、环保等因素的基础上,全面参与海洋牧场建设和渔业捕捞作业,规划布局深远海养殖基地,发展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渔场,在沿海地区配套布局国家级海水鱼类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为海洋渔业发展注入新动能。鼓励沿海省份结合实际,鼓励本地企业建设海洋牧场项目、海上休闲渔业项目,面向华人华侨企业和港澳台企业出台优惠政策,放宽资本和先进技术进入条件,参与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探索推进无居民海岛开发,壮大海岛休闲旅游度假产业。

三是创新渔业金融和保险服务。支持企业开展渔业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导向型开发(EOD)项目,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支持。鼓励国有渔业企业统一融资、统一建造、统筹租赁深海养殖装备。鼓励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给予中长期信贷优惠,支持企业开展深海养殖装备抵押贷款业务,支持企业开展海洋智慧旅游、智能养殖、智能船舶、海上风电智慧运维服务。支持大型民营企业参与深海养殖装备租赁产业。大力发展涉海保险,将深海养殖装备保险纳入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人才赋能,建设智力支撑体系

我国渔业已从传统的捕捞、养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延伸,形成了涵盖渔用物资生产、养殖装备制造、水产品加工、物流运输、休闲渔业、渔业金融等多个领域的渔业关联产业体系,这一体系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大量具备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支撑。

一是培育海洋渔业创新人才。鼓励沿海省份将海洋相关专业列入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加强高等院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组建海洋类职业院校,推动校企合作,培养海洋渔业专业人才,扩大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规模,开展高素质渔民实训。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技术用于渔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

二是培养渔业关联产业人才。渔业关联产业涵盖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地质勘查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减灾服务业等,需以产业化思维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和社会团体建设。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渔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带来重要战略机遇,成为"十五五"渔业顶层制度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和发展新型渔业生产力,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需要前瞻性布局、因地制宜,并凝聚全行业、全社会力量,共同探索渔业发展新路径、开拓新赛道,携手推动中国渔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中国政府网,2025-02-24.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2/content_7005402.htm.

[2]全永波,金纪岚.海洋新质生产力赋能海洋环境治理的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推进路径[J].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41(06):87-95.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一)[J].档案天地,2024,(08):8-11.

[4]李晓华.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J].新经济导刊,2024,(Z1):11-16.

[5]叶芳,王国栋,石媛媛,等.中国海洋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J].海洋通报,2024,43(05):639-651.

[6]周宏春.“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产业载体[J].生态经济,2024,40(07):13-19.

[7]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J].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2022,(05):88-120.

[8]三沙市人民政府网.三沙,最远有多远[EB/OL].三沙市人民政府网,2014-02-21.

http://www.sansha.gov.cn/sansha/ssgk/201402/05ec84f652214476a35e6df2598dd8f2.shtml? ddtab=true.

[9]李英挺,孙慧,邓韶勇.我省捕捞船队赴三沙渔场生产作业[N].海南日报,2012-07-13.

[10]中国新闻网.海南规划在近岸及三沙海域布局46个海洋牧场[EB/OL].百度,2019-11-0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9352596800266682&wfr=spider&for=pc.

[11]吴立冬.ChatGPT助推渔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展望[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4,39(02):185-192.

[12]周东凯.渔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路径研究—以三亚渔港经济区为例[J].河北渔业,2025,(2):10-14.

[13]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文告,2023,(05).

[14]刘芳,原峰,席丹,等.广东省海洋经济调查非沿海地级市涉海单位底册初筛分析[J].海洋经济,2017,7(06):58-64. 

注:本文主要观点发表于《河北渔业》2025年第6期,原标题《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发展路径和建议措施》。本次发表部分内容作者有较大修改调整。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